中阳烈士楼——缅怀烈士

家乡区县: 山西省中阳县

中阳烈士楼——缅怀烈士

       中阳烈士楼,位于县城中心,原名钟楼,县民俗称大楼。解放后,更名为“烈士楼”。
      据记载,此楼建于民国8年(1919),占地面积90平方米,楼高约23米,是中阳县城近百年来的标志性建筑。据几位知情老人回忆,该楼原设计为塔型楼,一层为出檐挑角式(与现顶层形式相同)。由时任9名街长倡议,由县长个人、县署和街长共拟筹12份资金,由县城清、举人陈寿芝(县民称陈老爷)推存,以投标方式承包给河南藉名匠人傅老三。傅在施工中时任县长调离,新任县长不愿承担原定县署出资部份,造成资金短缺,傅无奈,将原一层出檐挑角式改为现状。据傅老三孙辈傅凤喜回忆,其祖父因筑此楼赌钱,在工程完工后,发誓不再从事此业,改行从事了保镖业(傅老三在河南少林寺从业时曾学过武术)。据老年人回忆说,在钟楼建成后,顶层四角挑角风铃的悬挂在当时成为一大难题,曾参与建楼的城内木匠武荣则自告奋勇悬挂风铃后,人们都翘首以待,急盼一睹奇观。不料数日后的早晨,风铃突现四挑角。人们问及武荣则,为什么要在夜晚悬挂不让人看呢?武说,白天人多声杂,稍一分神就有坠下的危险,夜深人静,专心致志就不会出事了。

      随着时代的变革,这座古楼的面貌也历经沧桑。1946年冬,人民解放军解放中阳县城时,闫锡山为给被围县城晋军空运武器弹药,飞机低空飞行,将楼顶中央五支铁饰架(亦为避雷装置)撞坏。驻城晋军又垒门堵窗,拆拦杆,筑砖墙,将楼改为碉堡,准备巷战,负隅顽抗。是年12月12日中阳县城解放,古楼回到人民怀抱,县人民政府又将此楼除二层木质栏杆和楼内大屏门外,其余建筑均恢复了原貌。
      1949年3月,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解放中阳牺牲的烈士,动员全县人民捐资3800万元(旧币,折合现行人民币3800元)进行了修饰,在修饰中聘中阳县城名绅、清贡生、著名书法家冯楷老先生用高粱穗去籽所制的刷锅刷(当时没有特大号毛笔)和水拌黄土当墨汁书写在麻纸上晾干后,再用毛笔勾画成空字,书写了“悲奋可歌”、“热血结晶”等七块木质雕刻匾额悬挂于楼檐和楼内四壁。现镶嵌于楼北洞门上端的“烈士楼”三字及砖雕横披为老先生所书。其余砖雕楹联及洞顶横披为县城内名绅、著名书法家李余山先生所书。匾额、楹联、横披、碑文文字内容均为时任县人民政府县长杨耀所撰(此前的楹联、横披内容已失传)。楼内壁画及匾额雕刻均为县城丹青艺人杨德立所绘刻。

     

郭荣(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