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均安【四】

家乡区县: 佛山市顺德区

从明至清,明代置县后,下设都、堡、村3个基层机构。均安隶马宁都,下编5堡27村。清初仍沿用明制,光绪年间撤都建区,均安被编为第九区。从明至清,第九区隶马宁都管辖[3] ,第九区隶马宁都管辖,下设5堡27村,三华属白藤堡所管。后白藤堡分为联芳等8村,马滘分为高村等4村,于是白藤堡下辖三华等13村。清咸丰三年(1853),白藤堡三华村梁姓移居马宁堡的南沙开垦,同治年间筑起防洪堤,名新围。清末,第九区被编为15乡:仓门、沙头(含良村)、矶头(含桥头)、外村、南面、上村、豸浦、三华、福岸、星槎、白藤、马滘。除白藤、马滘两乡外,其余13乡都在西江尾段的磨刀沙上,故民间把这13乡统称为江尾洲[3] 。
清光绪十年(1894),法国攻打安南(今越南),朝廷为筹办国防经费和招募兵勇,把顺德县划分为十个团。光绪末把团改为区,均安地域编为第九区[3] 。
辛亥革命后,基本上沿用清末的建制,但撤销都和堡,区直属县政府管辖,第九区仍编为15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县政府把原来的10区缩编为6指导区48乡。原第九区纳入第6指导区,下编4乡16村,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原马宁乡的南沙划入均安地域,设南沙乡,于是原第九区下管5乡[3] 。
建国后,1950年3月,顺德县明令恢复区建制,均安地域编为第九区。仓华乡合编为4村(含仓门、天连、三华、新华)。1952-1954年设置行政乡,改编为三华乡。1956年4月原12乡缩编为均安乡,三华恢复为村。1958年3月,把各村和白藤、马滘合编为均安乡,同年9月,撤销大乡制,建立均安人民公社,设三华生产大队,建立大队初期,以营、排为编制,由营统管大队的村务、财务、经济、社员分配等,下设四个排(1排文明、2排荣锦、3排东门、4排启明),各排经济独立核算,设有集体公共食堂。1961年4月原均安人民公社分编均安公社,三华大队分编为荣锦、东门2个大队。1963年1月恢复均安人民公社,三华同时恢复原生产大队建制。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制,成立均安区公所,三华大队改制为三华乡人民政府。1987年2月撤区建镇,建立三华村民委员会。1989年撤村建区,建立三华管理区办事处。1999年撤区建三华村民委员会。2002年体改后,三华村民委员会改为三华社区居民委员会至现在。
三华早在宋末崔、周、梁、谢姓人已在此开村。开村时崔氏为大族,有三子名华夏、华胄、华杰,故取村名三华。村内碧湾村原属江尾堡自成一村,清咸丰年间划入三华,名东门坊,碧湾牌楼在1959年时被拆去。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欧阳氏兄弟迁至江尾,兄居于三华,后人口渐繁,现成为大族。境内分文明、荣锦、东门、启明4坊。三华社区位于佛山市顺德区西南偏南面,距区政府所在地18公里,地处均安镇中心地带,西北连豸浦,南接沙头,东接镇面,东南连接仓门,属冲积珠江平原和低矮丘陵组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居面积2.08平方公里,辖一个股份社和四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4001人,流动人口5000人。现有工企业145家,其中“牛仔服系列”制衣企业占86家。集体商铺(380间)10万平方米,集体可支配收入1500万元。2004年全居工农业总产值5.3亿元,年人平分配6698元,股民分红(每股)1000元。居委会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文明示范村”、“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laiguanliang(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