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木刻家林夫

家乡区县: 浙江省苍南县

林 夫(1911——1942年),原名 林裕,字宽如,号一钵大师。1911年2月22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平阳县江南镇林家塔(今属苍南县钱库镇林家塔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自幼喜爱绘画,1931年,17岁的林夫从家乡来到上海,半工半读,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上海,这个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一边是荒淫与无耻,一边是饥饿与抗争。正当他苦闷彷徨的时候,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像一道黑暗里的闪电,照亮了他的前进道路。1932年,18岁的林夫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下属的由一些青年木刻爱好者组织的M.K木刻研究社。不久他又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毕业于上海美专,同年加入中共党员,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刻出了许多幅反映劳动人民苦难与抗争的作品。1936年7月5日,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在广州开幕,展出林夫等青年木刻家的作品590幅,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热烈欢迎。10月初展览到了上海,10月8日是展览最后一天,为浇灌革命的文艺之花,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卧病6个月的鲁迅先生拒绝了家人的劝阻,无视白色恐怖,以大无畏的精神毅然抱病走进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他戴了顶旧礼帽,把帽檐压得很低,遮住脸部,来到青年人中间,仔细观看了展出的作品,又与林夫等几个木刻家畅谈了整整3个小时,并摄影留念。林夫突然见到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并亲聆他的教诲,心中是多么激动啊!我们从现存的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完全陶醉在突如其来的幸福里了。不幸的是,这次会见,竟是鲁迅先生与他所热爱的青年们的最后一次见面,11天以后,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

同年10月19日,林夫与木刻团体人员参加了殡葬礼仪活动,高唱《义勇写进行曲》回来。11月,林夫即和上海的木刻人员共同签名发起成立“上海木刻者协会”,发表宣言,号召紧密团结起来,实践鲁迅先生的遗志,努力推进木刻运动,对黑暗势力和强暴者进行坚决的斗争。

他坚贞不屈,一次次挫败敌人诱降阴谋,腿被屈打重伤,从不叫苦,最后被编入“顽固不化分子”的第六中队。1942年5月,日寇攻陷衢州,逼近上饶,集中营向闽北迁移。当时,林夫身患痢疾、肺炎,腿重伤,狱中党支部秘密酝酿暴动,党组织派人征求他意见,林夫说: “不要管我,坚决干!就是我跑不动,也决不能拖累集体行动!”6月17日,队伍转移到崇安县赤石镇崇溪河畔,已是傍晚,林夫所在的第六中队全体人员按狱中党支部秘密拟定的行动计划,在渡河上岸后开始暴动,奔向武夷山中,林夫英勇地参加了这一轰动全国的“赤石暴动”,但终因身染疾病,长期监牢折磨,身体极度虚弱,不幸中弹负重伤,重落魔掌。第三天,6月19日,在赤石附近的虎山庙大屠杀中遭枪杀,牺牲时左手还紧捏一张被鲜血染红了的他和鲁迅先生合影照片。

1999年 9月 19日,林夫烈士事迹陈列馆落成,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代主席兼党委书记王琦题写馆名,浙江版画家协会主席赵宗藻为陈列馆撰写前言,四川神州版画博物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少言题写“版画之光”的匾额,林夫烈士生前战友李士俊、著名版画家赵延年、与林夫一样受鲁迅先生珍视的中国第一代版画家金逢孙和时任浙江美术出版社社长吴平亲临陈列馆落成典礼。

w1994(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