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公元1475年-公元1539年),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龙湾区)三都普门村人,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大礼议”事件中重要人物,明朝大改革的开启者。后因避讳,由世宗钦赐名孚敬,字茂恭。官至内阁首辅。世称“张阁老”,因在位期间清廉奉公,又被赐称为“太师”。卒谥文忠。
主要成就:
1、政治:整顿吏治、改革宦权
2、文化:张璁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而且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如:《罗峰书院成》、《游五美园》、《仙岩洞》、《江心寺》、《山居二首》等等
轶事典故:
1、大礼仪事件
张璁还是新科进士时,便上疏支持明世宗朱厚熜,认为世宗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不可,而且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预先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其为人后之义甚明”。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兴献王为明宪宗次子,明世宗父)。世宗见此奏章后大喜,称“我父子得以保全了”。但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唯有先行妥协。张璁也被外放,任南京刑部主事。
三年之后,世宗的地位已稳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这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主事,与桂萼、胡铎等相互考证经史的张璁,与同僚等揣测帝意,纷纷上书重提旧事。嘉靖三年(1524年),张璁得以奉召赴京,获世宗重用,委为翰林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并迫使杨廷和辞职,而其他反对者都被下狱、贬官夺俸。张璁和桂萼等在朝廷中形成了“议礼派”,支持、奉迎皇帝,将议礼当作起家的政治资本,因此酝酿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挑起了议礼之争。张璁上疏列举礼官欺妄十三事,力挺世宗,曰:“《记》曰:‘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失。’故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2、诗阻刘提学
一次,刘提学要游雁荡。四品官员要游雁荡,当地必须要进行高规格高档次的接待,雁荡山百姓为凭空增加负担而发愁。这时尚是诸生(秀才)的张璁主动表示有办法阻止当官的进山,大家都嗤笑这个年轻人有神经病,但事实证明了张璁并非大言欺人。张璁让和尚拿着他写的诗在半路上拦住刘提学,刘提学读了张璁的诗,打消了游雁荡的念头,一笑作罢,回头而去。那首诗曰:
海内衣冠集雁山,草茅无路得追攀。
山中定扫豺狼道,天下谁当虎豹关?
玉辇奚从瞻乐地,金樽未许破愁颜。
江湖廊庙心相似,莫道渔樵尽日闲。
写《上刘提学游雁山》时的张璁还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秀才,面对一位四品官员,居然敢于写诗劝阻,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诗也写得好,“江湖廊庙心相似,莫道渔樵尽日闲”,老百姓和当官的一样是人,都有烦心事,你们当官的可别以为百姓们整日闲着没事啊。这两句可作一切为官者的座右铭。
3、垫桌脚诗
张璁小时候在书院读书,虽然聪明好学,却是十分顽皮,因而常常爱到老师的责罚。
一天,上课了,张璁还和一个同学在院子里玩耍。老师将他俩训斥一番,还责令他们以垫桌脚的木头为题,合作一首诗,上下语意要连贯。若做的好,可免责罚,老师指定那个同学先做前两句。
那同学想了半响,开口吟道:
小小木头器未成,无声无臭又无名。
张璁马上应声说:
纵然不是擎天柱,愿在人间抱不平。
前两句虽合韵律,但句意平平,经张璁后面两句连缀上去之后,全诗的含义便显得深刻了。老师听了,甚是赞赏。
4、咏蛙诗
张璁年少时聪明过人,过目不忘,但很贪玩。一天的午间,独自在池塘边玩水,把全身衣服弄湿漉漉的,老师罚张璁跪在池边草地上,这时树下一只青蛙正蹲在池塘边上,张璁索性瞪起双眼盯视着青蛙,默默出神。老师站在张璁背后看见了,便对张璁说:“以青蛙为题,你来作一首咏蛙诗?做得好,就让你起来。张璁略加思索,随口吟道:
独蹲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吾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老师听了暗自赞叹,以张璁小小年纪,做出这样的诗词真是了不起,将来定会做出一番事业。便笑着对张璁说:“诗倒做得不错,只可惜押出韵了,三个韵脚押了三个韵部。快起来,以后要好好学习!”
青蛙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弱小动物,在张璁的咏蛙诗里,青蛙在害虫前面,就象老虎一样威风凛凛。张璁托物言志,以蛙自比,即使只是个小人物,在敌害面前,也应有老虎之英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