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乡赵屋,每到姓氏节来临的时候,那情景不亚于过年般的喜庆、热闹。尽管姓氏节的时间,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三,正处于夏收秋播之际,或者一切农事刚刚结束,或者仍在田间地头赶播晚造秧苗。又或者,田间农事虽毕,但家中庭院却堆满了一堆堆还未来得及摘完的花生。然而,不管怎样,姓氏节来了,乡人觉得还是应该停下手中的活计,放松一下忙碌的心情,来好好庆祝一番了。
于是,在这样的时候,本该一片繁忙的田间地头,此时却变得寂寥而又安宁。放眼望去,倒是家家户户的上空,这儿或那儿,不时升腾起一股股迷蒙而又美丽的炊烟,那是乡人在自家厨房内烧柴做豆腐、烧油糍抑或其他待客的食物。小河边、池塘旁,也蹲满了忙碌的乡人,正在一边解剖鸡鸭,一边说笑个不停。也有人家在池塘里捞鱼。只见在岸上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篙击水的击水,赤露着上身穿了一条短裤深入池塘张网捞鱼的捞鱼。当着活蹦乱跳一条条鲜活的大鱼撞入网中的时候,池塘四周顿时响起了一片又一片热烈欢腾的声音……
故乡的姓氏节,不知源于何时。但一年一年流传下来,却成了铁定的规律。只要到了农历的七月十三,乡人都会为节日欢快地忙碌着。不仅如此,远乡近邻的亲朋好友,也会如约而至,来和乡人分享那美好的时节。而且,乡人均会因家中客人多而引以为荣。于是,常见了外嫁出的大姑大姐,刚行至故乡的大路上,便不时有乡人远远地站在家门口大声吆喝:“大姐(或大姑、小妹)来了啊,快,快进来我家坐坐!”吆喝成功的,一番热情款待,一脸欢快舒畅;吆喝没有成功的,起初总免不了有一丝丝失落,可那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儿,不久,待忙活一阵后,又古道热肠般满心欢喜去招呼后来的亲人。
开饭了,家家户户摆满了桌桌鸡鸭鱼肉。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喝着香甜浓烈的黄酒,品尝着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其间,谈笑风生,豪迈之情溢于言表。或者,一番亲情的倾诉过后,无论老幼大小,一列地欢天喜地。是啊,我那淳朴而又善良的乡人,平日里因为生活,都各自在广袤而又辽阔的天地历经一番艰辛劳作,甚至远走他乡,为着事业为着家庭风霜雨雪里打拼。也只有此时此刻,才能放下生活的担子,彼此欢聚一块,慰藉久盼团圆的亲情,抑或把酒话桑麻,畅谈农家诸事,相互鼓劲激励,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故乡旧时的姓氏节,在仪式上更为隆重。村里的老人告诉我,当着农历七月十三日那天,故乡的祠堂热闹非凡。因为,村里人聚集于此,举行庄严隆重的祭祖大典。整个祠堂香火缭绕,烟雾弥漫。在悬挂着“德大恩深”牌匾之下的供桌上,摆满了丰盛的祭祀品,人们在台阶上站成一排又一排,先后向着上苍和祖先虔诚叩拜。一来感念祖先的深恩大德,二则祈求上苍风调雨顺,保佑世代繁荣昌盛。祭祖大典过后,人们又舞起狮龙,绕村而行,给家家户户送去如意和吉祥。据说,按照我们古老的风俗,村里还组织过“抬菩萨”的活动呢。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农历七月十三日当天“请菩萨”,二是于农历七月十六日那天“送菩萨”。其间场面相当壮观。可惜的是,见识过的老人至今健在的不多了,所以,我们无法详细说之。也唯有,穿越苍茫而又厚重的时空,在脑海里悠悠地作无尽想象了……
其实,姓氏节的风俗,常常因时而变,因地而异。这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在于,通过姓氏节,能让后人了解祖先艰苦创业的历史,也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白现时该怎样做,因而能常怀了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祖辈、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为了家乡的兴旺发达而不懈奋斗。而不至于身处这喧嚣而又浮华的世相中,日渐迷失自我,让心灵好似无根的浮萍,远在他乡孤苦飘零,毫无着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