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县内有一个民众教育馆和一个秦腔剧团“化民社”。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增建群众文化设施。
1950年建成县文化馆,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馆藏历代各种珍贵文物300多件。1956年建成县有线广播站,开展广播宣传。1957年建成县图书馆,藏书11824册,开展借阅活动。1965年建成可容纳800多人的县剧院。1970年建成面积3.19万平方米、设施比较齐全的大型露天体育场,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运动会44次。1975年建成有1260个座位的县电影院,同时在县体育场建成可容纳数千人的灯光球场。1978年县体育场内增建多用训练房一座,各种大型集中训练皆在此进行。1983年建成县工人俱乐部。1984年10个乡镇全部建起有电影、电视队、图书馆(站)、文体活动场地的文化站,组织和指导群众文体活动。县剧团经常深入乡镇演出。
群众文化活动比较活跃。业余剧团、自乐班、民乐队、社火遍及城乡,每逢重大节日及喜庆场面,皆出场演奏。1970年起开展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800多名故事员活跃于广大城乡,45人曾出席咸阳地区一、二、三、四届故事调演会,27人获地区表彰奖励;30人出席陕西省一、二、三、四届故事调演会,6人被评为优秀故事员;3人被选派出席全国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参加省级故事巡讲队,先后赴秦皇岛、唐山、太原、石家庄、内蒙、甘肃等地演出;30多名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的48篇故事,在全国报刊发表,被誉为“故事之乡”。
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勤朴厚重和献身社会的传统美德。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学有专长,著书立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醒事济民,献身社会;钻研科技,富国利民的人物世代不断。西汉有以司马击项羽有功而封安丘侯的高祖功臣张说、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的史家冯商;东汉有著《汉书音义》112册的学者如淳;三国时有“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的国之良臣张既;唐有参与修订唐初律令、礼典、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的元老重臣于志宁和郭子仪等,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李嗣业;元有参与修订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的高隐杨恭懿;明有著作宏富的理学名儒吕楠,时人推崇为家之孝子、乡之善人、国之忠臣,天下之先觉先民;民国时期,有陕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留日学生席时生,1920年在《鼓昕日报》上发表《布尔什维克主义论》,堪称为一枝早开的报春花。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获陕西第一个农业经济学博士的王德崇,在农业经济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还有一批早年投身社会,从事革命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愈挫愈坚,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有的为革命披肝沥胆,英勇献身、慷慨就义。1927年大革命时期,白文范出生入死,创建中国共产党高陵县底下支部,领导人民群众,掀起革命高潮。在历次革命战争、抗美援朝和建国后保卫祖国的战斗中,107名热血男儿,马革裹尸,效命疆场。建国后培养的大批青壮年劳动者,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在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振兴高陵,特别是在改变传统农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城郊型经济和“吨粮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在历代县令、县丞、县尉、主薄中,有后为西汉光禄大夫的王尊、东汉太尉段颖、西晋中书令潘尼、武周中书令崔元晖、中唐诗人韦应物、北宋名将种师道等一批志士仁人,修举政教,役志养民,为本县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