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禅寺庙

家乡区县: 徐州市睢宁县

相传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当时的中国佛教如日丽中天,吸引了日本、新罗、高丽、百济等一些国家的僧人来华求法。在众多僧人中有一名为金乔觉,法号地藏,二十四岁出家剃发为僧,汉学修养颇深。金乔觉生于新罗国王族,是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南端)的四王子。此人生而相貌奇特,顶骨耸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敌十人,为人心地慈善,颖悟异常,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金乔觉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从海州郁州岛(今连云港市新浦区)登陆,步行朝西,一路传经诵佛,行至彭城邑下邳县(今徐州市睢宁县),见此处人们民风淳朴、重情重义,但饱受黄河(今古黄河)泛滥之苦,便即发慈悲之心,遂决定暂停止西行,在此地一草棚栖身,宣扬佛法并帮助治理水患。初始人们并不理解这个外来和尚的良苦用心,对他投来不信任的眼神,地藏和尚并不在意,他依旧是白天挖渠引水、开垦荒地,晚上念经诵佛,日复一日。经过近半年的辛勤劳作,已经垦荒出水田数十亩,并从他地取得一种青苗栽植于水田。次年,青苗结出金黄色的颗粒,地藏和尚将金黄色的颗粒摘下并去掉外壳,放入水中熬煮成糊状,施于人们食用。人们在食用后,发觉此糊糊入口即化、口感甘甜,是填腹充饥的食品,不由得佩服起这位远道而来的和尚,地藏和尚因此而得到人们的信任。后在其带领下,这里的人们积极参与开渠引水、垦荒种地,通过疏浚治理了古黄河的水患,将引流而出的古黄河送到农田实施灌溉,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约三年余,这些技术被这里的人们充分掌握之后,地藏和尚便默默了离开,继续他的西行拜佛求经之路,完成他此生未完的心愿。在此期间,使得不少人因仰慕他而皈依佛门,拜其为师,潜心向佛。
地藏和尚离开彭城邑下邳县(今徐州市睢宁县)后,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和尚,与其弟子一道将其栖身的草棚改建成一座庵,用其法号命名为“地藏庵”,以此纪念这位和尚的功德。并且,众弟子继续传承地藏和尚施粥的做法,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向周边的群众施粥。每逢农历腊月初八,方圆百里的民众都会到地藏寺喝粥,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地藏和尚离开彭城邑下邳县(今徐州市睢宁县)西行至古皖国陵阳山(今安徽省九华山),选此山为修行道场。在经历万般之苦后,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地藏和尚圆寂后成正果成为了地藏菩萨,时年九十九岁。地藏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
彭城邑下邳县(今徐州市睢宁县)境内的“地藏庵”于明朝永乐年间扩建后改名为“地藏寺”。据史料记载,明初朱元璋的领兵元帅汤和之第七子汤忠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官为邳州(今睢宁县古邳镇)卫指挥佥事。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常有倭寇犯边,明皇命汤氏父子领兵绥边。汤忠奉旨率兵出发前特地到地藏庵上香,求菩萨保佑大明官兵,早日荡平倭寇,使沿海百姓永享太平,并许愿凯旋后为地藏庵重建庙字、重塑金身。经数年艰苦奋战,终荡平寇患凯旋而归,后汤忠还愿,将地藏庵扩建,并更名为“地藏寺”。扩建后的地藏寺建筑规模宏伟,佛像庄严、栩栩如生;殿堂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辉煌瑰丽。不幸这一历史性的建筑、佛教文化圣地,在日寇侵华期间被毁,寺庙被焚、文物被盗,地藏寺几成一片废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并落实宗教政策后,睢宁县党委政府在地藏寺所在地(现属睢城镇潘村村贾村组),将依稀保存旧貌的三间大殿进行复建,并增建了地藏殿、三圣殿、法物流通处,后又加盖三间走廊,一处山门。地藏寺内现供奉地藏菩萨像一尊;文殊菩萨像一尊;普贤菩萨像一尊;罗汉十八尊;茄兰菩萨坐像一尊;护法圣像二尊;韦陀菩萨圣像一尊;闵公像一尊;道明菩萨像一尊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寺内存有北魏时期的石雕佛像二尊,为国家级保护文物,也是地藏寺的镇寺之宝。
2010年10月,因天虹二期扩建,地藏寺迁建到白塘河湿地公园,园区内环境静谧秀美、曲径幽深,是寺院建设的绝佳圣地。因地藏寺迁建之处周边临水,又因佛学所称因、果、圆、缺的信仰似月亮,故地藏寺迁建后更名为“水月禅寺”。水月禅寺的建筑格调独具匠心,颠覆了人们对于佛教建筑固定的思维模式,设计将佛教元素与建筑艺术达到了完美结合,表现手法较为独特,功能和布局更为合理,更利于弘扬佛教文化。迁建的水月禅寺占地200余亩,宏大气派,建设预计投资1亿元。

lzh44(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