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概述

家乡区县: 山东省高唐县

高唐县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聊城市北端,辖6镇3乡、3个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656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47.5万人,版图面积960平方公里。现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依法治县先进县、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县、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双拥共建模范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在首届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上,被评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

地理位置
山东省西北部
面积
960平方公里
人口
48万
方言
山东方言西区·西齐小区
气候条件
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灵城遗址,清平县城遗址,北辛庄唐代遗址,蒋庄宋,元遗址
车牌代码
鲁P
1 概述
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高唐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即为高唐邑,西汉初置县,元代设州,至民国初年撤州复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高唐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战国时期齐盼子墓、三国时期华歆墓、东魏时期房公墓、宋代兴国寺塔、清初文昌宫大成殿等保护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的文化和考古、旅游价值。按《水浒》传说复建的柴府花园、三眼井、李逵井再现了宋代古建筑群的风采。新开馆的孙大石美术馆藏画丰富,文物荟萃,精品纷呈,为县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杰奇才。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华歆、历史学家华峤、唐代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吕才,金朝左丞相王懋德等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各有建树,领一代风骚。 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高唐县委、县政府按照“建成全国经济百强县,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山东西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定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0.3亿元,同比增长17.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财政总收入5.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6元。
面向未来,高唐县提出了“高举二次创业大旗,共谋跨越发展伟业,努力加快步入全国百强县进程”的宏伟蓝图;确定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基本思路:即围绕“一个总目标”(打造全国百强县,推进二次创业,实现跨越发展),坚持“两个率先”(在山东西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三个增加”(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抓住“四个关键”(解放思想、调整结构、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突出“五个重点”(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外经外贸、高新技术、第三产业),实施“六大战略”(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科教兴高战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即坚持“两个跨入”(三年跨入全省30强,五年跨入全国百强县),推进“两个高于”(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全市和全省30强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于全市和全省30强平均水平),实现“两个翻番”(生产总值到2007年比2004年翻一番,达到1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到2007年比2004年翻一番,达到8亿元)。这些目标描绘了高唐美好的未来,一个经济社会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安康的高唐正在鲁西崛起。崛起的高唐也蕴藏着巨大商机,淳朴、儒雅、勤劳、诚信、勇于开拓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高唐人民,欢迎各界仁人志士来高唐投资发展,共谋大业,共创辉煌。
高唐,将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鲁西大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将以矫健的步伐,阔步迈向无限美好的明天!
2 地理位置
高唐县历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史料记载,历史上高唐就“居中原衡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现在高唐县的区位优势更加优越,位居济南、德州、聊城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东距济南国际机场70公里,距京九铁路聊城站、临清站均50多公里,距津浦铁路德州站各60公里,有“二十分钟上火车、一个小时登飞机、四个小时进京城到港口”的便捷,随着在我县交叉穿过的青银高速、山东西外环高速的建成通车,高唐将会成为鲁西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和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3 历史沿革

高唐,春秋为齐国西境之一邑,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汉置县,元明清置州,中化民国复改县,沿用至今。历史上高唐就“居中原衡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受黄河文化的孕育,素有“上古之民朴、中原之士敦”的美誉,很早便成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高唐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物产丰富。尤以种植棉花享有盛名,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旧志称其“为州民恒产”,“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金高唐之称。
尧、舜、夏、商时代,高唐属兖州之域。西周时.文王分封诸侯,高唐被封为姬姓的用国。春秋时.高唐属齐国西界.称高唐邑。秦朝时.高唐属东郡。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汉因袭秦制;划分郡、县,始置高唐县,隶屑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东汉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国。当时.高唐县区域含今禹城市、齐河县大部。县境西限是流经涸河村西的故黄河,县城所在地在禹城市的伦镇西。三国时,高唐属魏国冀州平原郡的侯国。史书记载,当时"朱灵封高唐亭侯"。西晋时,高唐县属冀州平原国。公元420-589年;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刘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侨置高唐县于今章丘县水寨村附近,属侨置冀州东平原郡。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将刘宋侨置冀州更名齐州,侨置高唐县又属齐州东平原郡。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高唐县,属济州南清河郡。北齐文宣帝商洋于公元550年废除清河郡及灵县,高唐又改属于济州部清河郡。隋朝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8年)属博州,统辖高唐、聊城、堂邑三县。同时,将刘宋侨置之高唐更名章丘。唐贞现元年,太宗分天下为十道,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时改国号为周.因忌讳"唐"字,遂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改高唐县为祟武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迎唐中宗即位,恢复唐朝国号,复名高唐县。唐末,高唐属魏博节度使,又属天雄军。公元907-960年,中国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时期,因"晃"与"唐"同韵,故后梁太祖朱晃于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改高唐县为鱼邱县。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复名高唐县。公元936年,石敬瑭建后晋,因"瑭"与"唐"同音,是年改高唐县为齐城县。后汉乾祜元年(公元948年)复名高唐县。尽管五代时期高唐县名多次改变,但仍属博州。宋朝废道,分天下为十五路。高唐属河北东路博州。公元1023年仁宗分二十三路,高唐属河北东路博平郡。

金时,在北方分十九路,高唐县属山东西路博州博平郡。元朝,全国设十一个行省,下设路、州、县。高唐初属大名路,后属东平路。至元三年改博州为东昌,辖高唐等六县。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于高唐属高唐州,直属中书省。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高唐县治所移于今地。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唐称州,统恩县、夏津、武城三县。高唐州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清初,高唐州属东昌府,雍正八年升高唐州为直属州,辖禹城、临邑、平原、陵县。雍正十二年复归东昌府。民国元年撤州设高唐县,属山东东临道。民国17年直隶山东省府,25年属第六行政公署。民国27年高唐沦陷,属伪山东东临道,同属国民党第四行政公署。1945年高唐解放,人民政权属冀南第二专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为便于开展工作,曾于1941年初将高唐县分为唐北县和唐南县,同年秋又合二为一,复名高唐县。 公元1949年,高唐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员公署。1952年,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0年将茬平县侯桥等11个村庄划归高唐县。1956年3月撤销清平县后,将其旧城镇划入高唐县;同时将茌平县琉璃寺乡划归高唐县。195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城县全境并入高唐,1961年l0月恢复禹城县。高唐县仍辖原境。
高唐文化积淀深厚。固河汉墓群出土的陶器,韩寨金代墓出土的壁画,以及至今尚保存完好的隋唐古塔,均说明高唐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高唐籍文化名人更是灿若群星。东汉桓帝时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尚存曲阜,这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西晋刘实,少贫,卖牛衣以自给,手约绳口读书,博古通今,官至太傅,撰《春秋条例》十一卷,<左氏牒例>二十卷。华峤,官至秘书监内台中书,以汉纪烦秽,起光武终孝献,为<汉书>九十二卷。唐代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吕才,即高唐县清平镇吕庄人,至今其高大墓封土不圮。他反对禄命、风水迷信以及对佛教的批判至今仍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金代状元闫咏,其先六世登科,应奉翰林十年,有著述十卷传世。闫复,官至平章事,弱冠入东平学,时迎元好问校试,其文入选者四,闫复为首,著<静轩集>五十卷。李苦禅,当代国画大师,为齐白石高足,与吴昌硕弟子潘天寿并称“南潘北李”,系划时代的中国大写意画大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孙瑛,融中西画法于一体,开中国山水画新风。李燕、谢家道、辛守庆等国内外著名书画家也都是书画艺术之乡的杰出代表。

丸子-小(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