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之区域经济

家乡区县: 淮滨县

淮滨县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万公顷;总人口72.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3.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4%。全县辖17个乡镇,即城关、防胡、栏杆、赵集、新里、马集、期思等7个镇和台头、邓湾、芦集、张里、三空桥、固城、王家岗、张庄、谷堆、王店等12个乡。 2008年,全县共实现生产总值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第一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20.7亿元,增长15.2%。工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17%。粮食总产量53.2万吨,增长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7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亿元。商品出口总额10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3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683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36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72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31.3亿元。

工业发展提速增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初步形成了酿酒、造船、纺织、杨木加工、粮油加工、畜禽加工六大产业板块。2008年,淮滨造船逆市而兴,全年造船274艘,实现产值6亿元;乌龙酒业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上缴税金超过4000万元。投资4.6亿元,建成1.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2家,全年实现工业产值6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全年工业用电超过6000万度,其中工业园区用电超过3000万度。7月8日,省委书记徐光春视察我县工业园区并给予充分肯定。

“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全年粮食总产达到53.2万吨,向农民发放各类补贴8600余万元;投入45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农村沼气池2700座,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农家店83家,解决了农村1.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淮干滩区灾后重建顺利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9%,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林业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1.9万亩。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转移就业22.5万人。

城镇建设进程加快。扎实推进“六城联创”,顺利通过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验收。认真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完成了县城路网框架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县城框架拉大到1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万人,全县城镇人口1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9.2%。县城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垃圾处理主体工程完工。

项目招商实现突破。投资1.5亿元的淮河航运码头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淮河大桥接长项目以及教育园区、淮河博物馆、县人民医院搬迁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川大纺织、万和纺织、大地汽车内饰件等一批续建项目建成投产。跑项争资成效显著,共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5亿元。积极争取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投资,争取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第3届中博会、“5 2”经济合作论坛和第16届信阳茶文化节上,签约项目8个,合同资金5亿元。2008年底,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联统国际定向刨花板和集成房屋项目落户淮滨。

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94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8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万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资金3100万元,近3万困难群众受益。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近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开展,全年补偿参合农民15万人次,补偿金额3800万元。认真开展手足口病和含三聚氢胺奶粉筛查救治工作,全县无死亡病例。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全年教育支出达2.6亿元,落实“两免一补”资金7000万元,新建改造校舍2.6万平方米。突出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工作”,淮河博物馆等文化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安全生产得到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两转两提”活动深入开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似水流年的日子(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