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一中即青州第一中学。 千年书院,百年名校。山东青州第一中学是首批山东省重点中学,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办于 1902 年,前身是宋代的松林书院,宋朝名相王曾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此。 1913 年改编为山东省立第十五中学,此后学校先后易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山东省益都中学、青州中学、山东省益都第一中学, 1986 年益都县改市,学校更名为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青州一中前身为松林书院,宋代称矮松园,三元及第的一代贤相王曾(公元977—1038年)青少年时期就读于此,园中筑有“王沂公读书台”,亦称“王曾读书台”。“书院松涛”系古青州八景之一。这方圣地兴学千年、弦歌不断。清末西学东渐,松林书院于1902年改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1912年,改称青州中学。1913年,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五中学。1914年,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中学。1945年,改称益都中学。1948年, 王曾读书台改称山东省立青州中学。1952年,改称山东省益都第一中学。1986年,改称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沿用至今。今天,松林书院已成为青州一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和德育教育基地。在山东青州一中的校园里,有一座古朴的院落,名叫松林书院。书院建于北宋仁宗年间,因院内对植古松二株,干矮枝阔,故名“矮松园。”明正德年间,更名“松林书院”,沿用至今。
据《青州史话》记载,宋仁宗曾御赐“矮松园”五经四书一宗,并诏示各州效仿青州,办儒学,以为朝廷造就人才。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青州知府李昂将府治仪门之左的“名宦祠”,移建于矮松园,并改称“名贤祠”,以祭祀宋代13名德政显赫的青州知府,其中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政要文人。明正德十年,青州知府朱鉴又移“乡贤堂”于此,以祀王曾、石茂华等当地名士56人。“松林书院”作为古代一处治学、教育之胜地,哺育名儒之摇篮,备受历代朝野人士的青睐。
松林书院历经千年沧桑,早在明代即称青州八大景之一。清末,受西学的影响,松林书院改为青州公立中学堂,即现在青州一中的前身。民国年间,教育总长蔡元培亲题“勤朴公勇”的牌匾作为其校训,至今高悬大门以内。解放以后,这所学校获得新生。
千年的书院文化、百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秉承“勤朴公勇,敬业乐群”之校训,已使学校远近闻名,学子遍及中外,成为海内名校之一。学校是全国电化教育科研学校、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潍坊市高中示范学校、潍坊市“平安校园”示范学校、潍坊市十佳师德先进单位、潍坊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文明单位、潍坊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青州市群众满意的学校、青州市文明单位、青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与澳大利亚海滨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韩国艺苑艺术大学结为友好学校。是山东大学优秀人才输送基地,云南艺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青州一中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以新校建设为契机,坚持“三名战略振雄风、严抓细管创辉煌”的办学理念,细化管理入手,坚持领导带动、整体推进、督促在前、检查在后、鼓励为主、减少处罚、赢得人心、凝聚人气,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级级抓落实、人人做贡献。脚踏实地促改变、凝心聚力抓提高,确立了一种不求索取、敢于吃苦、敬业奉献、舍小家顾大家、共创大业的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突破一中战略。学校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建构高效课堂,实施课题带动、科研兴校,建设“名师”群体,培育“名生”,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力打造学校品牌,百年老校将再铸辉煌。
这就是青州的百年名校——青州一中。
我的能力秀: http://abc.wm23.com/lina1201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kan/shandong/qingzhou.html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809036026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1201lina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