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二十世纪晚期,台湾居民逐渐意识到保护母语的重要性,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台湾当局)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订定《客家基本法》,在学校推行台湾客家语教学,同时设立了客家电视台(于2003年设立)及客家广播电台、举办客语认证,并立法规定火车、捷运等大众运输工具需提供客家语播音服务[15] 。
大陆
大陆则相对较晚。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大陆的客家民众对自身所讲的话有了一定的母语意识,保护母语的意识开始觉醒。客家民众开始争取公共资源的客家语生存空间。
大陆客属地区电视台客语节目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如梅州电视台第二频道(有较多客语节目),惠州电视台《客家》节目(原《农村天地(客家话版)》)[16] ,贺州电视台《客家》节目[17] ,龙岩电视台《客家风》节目[18] ,河源电视台《客家话民生一线》[19] 等。但1997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 。条例虽未禁止方言节目,但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却大受约束。广电总局多次下达文件要求限制方言节目(粤语等少量方言除外)[21-24] 。在这种背景之下,大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客语节目并不能获得广泛的生存空间。2013年9月左右,在微博、百度贴吧等场所,包括英德本地人在内的客家人要求英德电视台、电台开设客家语节目(哪怕仅仅一个),引起热议,最终以相关部门回绝收场[25-29] 。
而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交通工具报站语言也极少使用客语(除了赣州等少数地区公交的部分路线),广大百姓则有开通客家语报站服务的要求[30-31] 。深圳地铁选用了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报站,而没有选择客家语、莞宝片粤语等深圳方言,该做法亦引起很大争议,但相关争议并没有得有关部门的正式回应[32] ;2012年底,河源市区公交部分线路在升级时“习惯性”地选择普粤双语报站,引起争议,最终有关部门采用普客双语报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