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镇

家乡区县: 贵州省都匀市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南与黎平县敖市接壤,距黎平县旅游景点天生桥23公里。隆里地带为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良田千亩,阡陌纵横,四周群山环抱,浓荫覆盖。这座瑰丽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乐(1404年)夏筑,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

隆里古城位于黔东南州锦屏县的南部,从锦屏县城沿省道三级油路走45公里达隆里古城至黎平,距黎平县城39公里。距黎平支线机场2l公里,处于黎平机场30公里半径核心区。即将修建的黎平至展架至凯里的二级油路从古城边1公里处穿过,由此距三板溪库区景区仅30公里。

在贵州东部边缘的茫茫林海中,有一座明代军事城堡——隆里古城,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形象布局,犹如镶嵌在黔东南高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正散发出夺目的光彩。隆里古城是明朝遗存的军事城堡,现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居民建筑。

隆里古城是一座“亦兵亦农”的军事城堡,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并均建有城楼,城内街道均为卵石铺就,镶嵌以图案,以南门“蜈蚣街”和“古钱币”为典型。街道均为“丁”字结构,布局合理,独特,四座城门出口的“勒马回头”更具特色,城内排水设施完善,城四周有城墙,城墙外 有城壕和护城河。城内现存典型民居宗祠40余幢,建筑宏伟各异,木质结构风火墙,后院设有后门,户户相连,城内街道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实结合。隆里古城的建筑及布局对于研究房屋建筑结构,城镇建设规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今天的古城中,除了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古井古祠古桥古宅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长达1500米用卵石框边筑成的古城亘了。历经漫长岁月与无情风雨的侵蚀而屹立不倒,沧桑的面容正是整个古城的写照。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崇帧率大军征剿义军,在隆里实行“军屯”,设立了“隆里千户所”并屯集重兵、建造城亘,迅速形成了“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的规模。始建隆里古城,它是明代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的产物,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城内居住多为明代“南征北调”时军人的后裔,保存着浓厚的汉文化特色,舞龙文化历史悠久,龙灯制作精巧,表演活灵活现,气势宏大,独具魅力,民间汉戏、迎故事、玩蚌壳等更具民族特色。饮食、穿着、习俗等仍保留着汉人的特点。 隆里古城溪水与亭子

隆里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的地方。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廷贬谪龙标尉。故又为王龙标。其好友著名诗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遥赠一首:"扬花落尽子归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来到隆里后,王昌龄又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为后人所传诵。隆里古城因为极其古朴的风貌,成为黔东南地区除堂安以外的又一个生态博物馆,隆里古城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12个古城镇之一,又与挪威王国共同作为贵州建立的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明朝政府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治政策,出现了继汉、唐后的第三次 隆里古城

大规模的地方城市营筑高潮,由于明清以后城墙营筑或土垣包砖,其防御能力和经受风雨侵蚀的能力比以前的夯土城垣有大大的提高。隆里古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是明代修筑、清代拓补的遗存。

隆里古城的街道20余条,有着明显的东西轴线及中心结合点,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形成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中的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和九个院落居住区域,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

隆里当地居民大多来自江南诸省,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间开),进深8米左右的两层木构建筑。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天井青石铺地,放着青石打制的防火缸,雕凿精美,底部用当地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生气,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厘米,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显得清新活泼。

古城内的民居排列有序,大量具有精湛营造工艺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民居建筑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填封火墙式,上着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角凌空。民居平面布置自外而内,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排列,房屋均与四合天井相接,天井两旁为厢房,二楼为居室,院院相连结合为二、三进四合院落,后院种菜或栽花。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堂屋镂空雕刻鱼虫鸟兽,惟妙惟肖。

宅居均高出街面约1米,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八字门,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主人的郡望、名望或家风。民居一律用优质杉木建造,不用一钉一铆,结构缜密,工艺精良。窗格木雕精细,榫头等木制构件各式图案,以象鼻榫头(寄寓封侯拜相)最为普遍,室内家具装饰典雅,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现有古民居以陶家院、科甲第、书香第、宗祠等最为具典型。

隆里古城是用卵石框边筑成的土埂,周长1500米,高4米,宽3米。这里街巷纵横交错,建筑整齐和谐。隆里城设置东、南、西、北四方城片。城门设置虚虚实实,让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隆里古城建筑的风格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它超前、合理的规划布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隆里古城建筑是王昌龄边塞诗派、京城建筑及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合体现。隆里古城虽经数百年风霜侵蚀和火灾的劫难,但整座貌仍保持完好,是我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后人一直怀念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以在隆里的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桥、状元墓都是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建的。张应昭墓、土司墓、龙里花桥、碑刻龙溪,真武山等景点融观赏和考古为一体。古城隆里是本书,一本读不尽看不完的书。国内外文物专家曾多次到这里考察,对这里的每街每巷无不着意观览,惊叹它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无价之宝。

隆里文明早孕,风雨纯朴,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物产资源,是她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是他们三大民族文化瑰宝,尤其玩龙灯,龙灯制作精巧,气势宏大,表演技巧高超,活灵活现,蜚声国内外。这里摊店中的隆里腌鱼、重阳酒、米花、炒米、麻叶等土特产可真是琳琅满目

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糅杂有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

随着明清随军卫所军事制度的建立,中原文化传入隆里,形成主流文化。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黎平府第一个考中举人的就是隆里人王大臣,以后又有3人考中进士,16人考中举人,贡生、禀生、监生多达110余人,入仕为官实授官职的有50余人。人才联袂而起,有“科甲蝉联、缙绅鱼贯、恩优岁拔叠出其间”之称。

隆里古城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他们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他们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隆里人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最具代表性,被人们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隆里2002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6月又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赵昌义.(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