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的文章——我的母校进山中学

家乡区县: 山西省杏花岭区

明代的陆楫,在《蒹葭堂杂抄》中有一个故事:明成化弘治年代,同朝有两个人,一个叫刘健,一个叫丘浚,两人互相敬爱,姓刘的是北方人,在朝中作大官,但读书不多;姓丘的是南方人,博览群书。有一天,姓刘的在家里与客人议论姓丘的说,丘公所知东西甚多,但只像铜钱一样纵横散乱,差一根绳子把它贯在一道,怎么行呢?话传到丘浚耳朵里,丘浚讲,我确实有这个毛病,但刘公尽管有一根绳子,却没有钱贯,不是更不行吗?
上面说的是文人相轻的故事,然而对我们的写作颇有启发:写文章光有材料而没有思想贯穿还是显得很穷。
“贼来不怕客来怕”,这是穷人说的话。来了贵客,家里虽有巧妇,但缺东少西没材料,七拼八凑干巴巴弄了几个小菜,少盐没味的,客人一定能看出东家的贫穷来。写文章不也如此吗?没有材料,光有意念更不行。即使你是一个大作家,没有材料,也很难写出好文章来,若能勉强写出来,思想内涵也不会多么深刻。
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我们写文章总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某种观点,或者说明自己的某种主张。但是,观点和主张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只能从材料中来。只有当我们广泛地占有了大量的材料,经过消化、体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宗璞同志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写“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话。读后,让人们自然会想到,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是组成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积极又含蓄的主题表达,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精美的景物描写,简洁精炼的文字表达,使这篇优美的散文在热情复炽的年代里有着更普遍的时代意义,在当代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她这个思想是怎么来的?还不就是因为她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经历了十年浩劫,才能感悟出花和人有着相同的命运,才能感悟出花和人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由于作者把自己的经历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结合在一起,所以才能发掘出平凡而柔弱却又有着生命尊严与蓬勃的紫藤萝花这小小生命中许多美好的品性,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一个人的大脑就好像一个“加工厂”,只有吸收大批的生活原料,经过加工、制作,才能形成思想,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成为一篇富有内涵的好文章。
同时,材料对于表现观点又起着支柱的作用。动笔之前,观点靠材料形成;动笔之际,观点必须靠材料来表现。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从小时候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学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战胜巨大的困难。而最重要的是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不仅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出道理,还启示我们,立意在于材料的支撑。试想,如果离开那次爬悬崖的经历这个材料,而直接表达那种蕴含哲理的人生经验,就会显得只是空洞的说教,不会给人那么大的感染力。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章学诚曾经说过“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他也是在告诉我们掌握材料的重要性。如果一篇文章,材料丰富,言之有物,那必然有血有肉,血肉丰满,说服力强。反之,如果材料贫乏,言之无物,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就像皮包骨头的小瘪三,瘦得让人怕看。因此,一篇文章材料是否充实,是否能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绝非无足轻重,它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是否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于一个爱写作的人来说,掌握材料越多越好。历史的,现实的;正面的,反面的;点上的,面上的;远的,近的,应该都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有选择的余地,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鲁迅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指出:
“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的。”
借住这个比喻,我们可以说:材料就是作者思想“飞腾”的“空气”。
即有充足鲜活的材料,又有积极进步的思想,才能算是最富的文章

张婕(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