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大桥是我们太原市的历史性坐标之一。退休后的十几年来,我几乎天天散步于桥头的珠琳园和墨艺苑,看着大桥上车水马龙,天空中纸鸢飘彩,任由思絮远飞……
迎泽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汾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全长480.5米,两侧人行便道,路面是钢筋水泥板梁,在当时却是全国最长的公路桥,曾被誉为“华北第一桥”。迎泽大桥因与迎泽大街相连而得名,与太原古城的“迎泽门”一脉相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栉风沐雨,初建的迎泽大桥为我们城市的发展服务了40多个寒暑。腾飞的城市发展要求它承担更大的职能。于是,1996年11月1日迎泽大桥连同北侧抗日时期的旧洋灰桥一起动工爆破拆除。新桥的宽度增至50米,双向8车道,沥青路面,是当时国内过河桥梁中最宽的桥。1997年10月1日,我参加了通车典礼,沿着人行便道,抚摸着光洁的大理石桥栏走走停停。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叫“卢老师”,回头一看是我昔日的一位学生和他的爱人牵着孩子的手向我走来。天气晴朗,时值国庆佳节,人们都来逛新桥、看新奇,真格是:良辰美景,情侣双双;扶老携幼,骨肉情浓。轮椅写照着孝亲敬老,笑容绽放出幸福吉祥。宽阔平展、伟岸壮观的新桥沸腾了,人与桥一起陶醉在华诞志喜的欢庆气氛里。1997年竣工的这项工程简称为“一桥两路”,即“迎泽大桥改造和滨河东、西两路扩建工程”。立交引桥将主桥与滨河路巧妙接轨,连为一体。它飞架于滨河路之上,造型有似振翅欲飞的大鹏两翼,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在大桥东南角的立交引桥刚刚建成等待通车之际,我捷足先登,走上立交桥的最高处,细细观赏并揣摩它是怎样引导车流由街下路,由路上街(我们太原东西走向的道路称“街”,南北走向的道路称“路”)绕行、掉头,各行其道,畅通无阻的。那年我年届花甲,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如此精心设计的交通奇观,一饱眼福,叹为观止。朋友,如果你也是太原的过来人,你会知道这“一桥两路”是咱们太原城市交通网中的十字形核心骨架。迎泽大桥就是织网的原点,骨架中的脊柱。小时候,我常常听大人们说“修桥补路,积德行善”。改革开放兴起之后有句流行语,“要致富,先修路”!再看看这几年我们城市的道桥建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我想,是否也可以说:“交通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新世纪以来我们城市的生态园林化建设迈开了大步。道路及桥梁的改造建设与绿化美化环境并驾齐驱。迎泽大桥不仅换上了改性沥青,而且大大地增加了桥头周边的绿地面积,把迎泽大桥拥抱在鸟语花香、枝繁叶茂的万绿丛中。就说桥东的两个园子吧,原先都有园门、围墙围栏,东侧外面是几近干涸的水渠。后来水渠上覆盖了树木花草,园子东面便与劲松路西侧的人行道“绿桥相会”了。绿意延伸到了桥头匝道边沿,与人行便道旁的绿化带牵手接吻,亲密无间了。原先园门外的空地也栽种了以观赏为主的各色花木,直至桥根。正是“长龙卧碧波,首尾藏绿荫。更有珠玑嵌,闲来长精神。”这里的“珠玑”是指墨艺苑中的碑廊、凉亭及楹联,珠琳园中的赵树理塑像,桥西头雕塑“激流中的漩涡”,青春滨秀园中的高君宇、石评梅雕像等等,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与自然景色交相辉映,使生态园林化与特色文化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为大桥张目,更为龙城代言。
我在太原生活了六十多个年头,从上学、工作,现在赋闲的家园,一直在距离迎泽大桥不远的汾河两岸。我吃的是汾河的水,歇脚在桥头园。我在迎泽大桥上往往返返数十年,步行,骑车,乘车,徜徉,履痕斑斑;耳闻目睹,嘘寒问暖,与之结下了钻石婚般的深厚情缘!朋友,请与我一同举杯吧,请听我高唱一曲回肠荡气的《祝酒歌》吧,献给我的太原,我的迎泽大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