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祝同(1893—1987),字墨三,江苏省涟水县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教导团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素有“驭将之才”声 誉。先后参与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奉蒋介石密令,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民国34年 (1945)5月,顾祝同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民国35年5月升任陆军总司令部司令。民国37年5月,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总长,11月派 为中央训练团副团长。民国38年春赴杭州,重任陆军总司令。10月随蒋介石去台湾,旋又至重庆。12月,去海南岛指挥军事。1950年3月去台北。连任国 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1987年1月17日在台北病逝。在黄埔嫡系将领中,顾祝同初为“八大金刚” 之一,后又名列“五虎上将”,国民党军政高层“军中圣人”。
1人物简介
顾祝同,字墨三,涟水人,民国高级将领。1911年就读于南京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因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即参加北伐先遣支队,任排长。以后在国民党军 队中迭任要职,并两度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又曾连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被选为中评委主席团主席。在蒋介石早年的得力干将"五虎将"和"八大金刚"中, 顾祝同是唯一到台湾后晋升一级上将的,且军政高层对其有“军中圣人”的评价,足见其在国民党军界的地位。
其人不以军功著称,却深受蒋介石信任,官运亨通,数次执掌军权。为人尊奉蒋介石忠贞不二,一生深受蒋氏父子信赖,在台湾甚至被指定为替蒋经国保驾护航的“辅政大臣”。
1916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19年毕业。
1922年任粤军第二军参谋。
1924年黄埔军校初创时任中校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次年东征中任教导第2团营长、第2团团副,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3师参谋长、副师长。
1926年北伐中任第一路军第3师师长。次年9月任第九军军长。
1930年2月蒋阎冯中原大战时,任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洛阳行营主任。次年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年底任江苏省政府主席。
1933年参与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任北路军总司令。
1935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后,兼任西安行营主任。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江苏省政府主席。
1941年1月,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在安徽泾县策划指挥了皖南事变。
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徐州绥靖主任等职。
1946年任陆军总司令。
1948年任国防部参谋总长。
1949年4月,重任陆军总司令,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
1950年3月去台湾,曾兼台湾“国防部”代部长。
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87年1月17日卒于台湾。
2生平简介
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一级陆军上将。江苏涟水人。在蒋介石早年的得力干将“五虎将”中,顾祝同是唯一到台后晋升一级上将的,足见其在国民党军界的地位。 1916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19年毕业后先任长江上游总部第四旅连长。1922年任粤军第二军参谋。1924年黄埔军校初创时任中校战 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次年东征中任教导第2团营长、第2团团副,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3师参谋长、副师长。1926年北伐中任第一路军第3师师长。次年9月 任第九军军长。1930年2月蒋阎冯中原大战时,任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洛阳行营主任。次年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年底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933年参与 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任北路军总司令。1935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后,兼任西安行营主任。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任第 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江苏省政府主席。1941年1月,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在安徽泾县策划指挥了皖南事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 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徐州绥靖主任等职。1946年任陆军总司令。1948年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49年4月,重任陆军总司令,12月任“西 南军政长官”。1950年3月去台湾,曾兼台湾“国防部”代部长。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7年1月17日卒于台湾。
3哼哈两将
出生
1893 年1 月9 日出生在江苏省涟水县黄营乡,生于清末,长于乱世,先在私塾读书,后入县立高小求学,1910年又考入江苏省陆军小学学习。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他受到革命潮流的鼓动,参加了革命军,任陆军第九师的排长。不久,南北和议妥协,革命失败,他又返校继续学习,并于1912 年夏毕业,同年加入了国民党。
担任职务
1913年,袁世凯督率北洋军队向革命军反扑,刚毕业不久的顾祝同闻讯赶往南京,担任南京卫戍部参谋。南京失守后,他又逃往上海,从事地下反袁斗争。袁世 凯的"皇帝梦"破产后,顾祝同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1919年完成学业,先后担任长江上游总部第四旅连长和湖南清乡司令部卫队营营副等 职。
1921 年5 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顾祝同由长沙只身南下桂林,投奔孙中山,受任为粤军第二军军事教导队区队长。当时蒋介石在军部担任参谋长,由此两人结识。
升职
当陈炯明叛变时,该军扩编为东路讨贼军,蒋介石特荐顾祝同为总部副官长,随侍蒋介石左右,形影不离。这为他以后的升迁埋下了“种子”。1924 年6 月,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任校长,特邀顾祝同任中校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11 月11日,孙中山下令组建国民党党军,蒋介石被委任为军事秘书,蒋再组建教导团,任顾为二团一营营长之职。顾率领的部队连续取得二次东征的淡水和惠州之役 的胜利,因功升任第二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他在何应钦的东路军中,一路势如破竹,从福建打到江苏,升为第三师师长,接着在龙潭之役大败背水一战的孙传 芳,升为第九军军长,辖涂思宗第三师、黄国梁第十四师,陈诚第二十一师。短短三年内,顾由一员中校教官跃升为中将军长,成为国民党军界的显赫人物。顾祝同 治军有一套异于他人的治军术。对于士兵,他平时不严格地要求纪律,不禁嫖赌,只要求临阵不怕死,能冲锋陷阵;对于军官,则以小恩小惠笼络,每月都以会议为 名,宴请一次;对于营连长以下军官,允许吃空额;对于作战受伤的军官,则多给安家抚恤费;对于退伍老兵,安置于农场或资助其经商,使其有生活出路。他还办 子弟学校,使退伍官兵子女少有所学。他的这一套很得人心,获得了"宽厚待人"的"大慈大悲"的美名。但是,他对于共产党,对于反蒋的革命人士,却大挥屠 刀,毫不留情。
1928年,蒋介石为建立统一"王朝",兴师"二次北伐"。以刘峙和顾祝同的第一军和第九军为主力,向孙传芳发起进攻,第一军担任津浦路正面攻击,第九军 担任津浦路左路攻击。攻占临淮关后,顾怕突前吃亏,他第一次指挥三个师大规模作战,心慌手乱。忽然风传撤退,顾祝同不假思索,立即率队撤退。而刘峙乘胜前 进,在长淮卫与孙军遭遇,一战而胜,占领了蚌埠,抢去了头功。此时,顾祝同部已后撤60公里,而刘峙部却前进了20公里。此仗结束后,改变了何应钦的看 法,原来何考虑顾的作战能力强,稳健能干,欲使顾指挥两个军,有意栽培。通过此次战争,发现顾优柔寡断,非统率大兵团作战的将才。此后的一段时间,顾祝同 归刘峙指挥,升官总在刘峙之后。当时就有人称刘峙和顾祝同为何应钦的哼哈二将,他们两个加上蒋鼎文和钱大均并称何系四大金刚。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顾祝同奉命率第二师向武汉进击。由于蒋介石收买了桂系将领李明瑞、杨腾辉,所以第二师未经战斗就到达武汉,顾不久任武汉 卫、司令。是年冬,他又参加了对唐生智、石友三的作战。1930年春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组成反蒋联合阵线。以七十万大军南北对进,企图一举推翻 蒋介石政权,中原大战爆发,顾祝同奉命率部在刘峙的指挥下,沿陇海铁路由东向西攻击。5月11日,他以万选才部战力薄弱,首先夺战归德,迫降万殿尊,石振 青两个师,并乘机急进,再克兰封。在遭到冯玉祥部合围堵击时,蒋军第十一师、六师、九师、五十二师均受到很大损失,节节败退,惟顾部能坚守阵地,未受损 失,得到蒋赞赏8月底,顾率部参加了向冯玉祥军的总攻,迫使西北军全线溃退。此役后,他升任第一军军长第十六路军总指挥,继任洛阳行营主任,掌管西北军事 大权。
1933年9月,顾祝同被任命为湘、鄂、赣、粤、闽五省“剿匪”军北路总司令,进驻江西抚州,直接指挥五个纵队的兵力,进攻工农红军和苏区。当时,北路军 前敌总指挥陈诚经常越级上书,蒋介石也经常越级指挥,他都毫无怨言。11月,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他参加了蒋介石召开的军事会议, 研究镇压十九路军的策略。会后,将所部九个师调去福建作战。1934年1月,“福建事变”解决之后,顾祝同重新部署北路军向江西中央苏区进攻。4月,他集 中11个师沿抚河50公里宽进攻,终于攻克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广昌战役),终于迫使中央红军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他命令薛岳率领9个师进行追击,北路军总 指挥部改为南昌绥靖公署,把占领区分成8个绥靖区,要求3个月肃清红军遗留的党政系统。这年4月3日,顾进升为陆军二级上将。9月3日调任四川行营主任, 他定于11月1日在重庆成立行营,以杨永泰为秘书长,贺国光为参谋长,继续对红军作战。
4西安善后
1936 年12 月初,顾祝同由贵州任所飞往重庆,参加"剿共军事会议"。12 月12 日发生"西安事变"。事变后的第三日,顾祝同会同刘峙等38名将领致电张学良、杨虎城,要求释放蒋介石,并提出"任何问题,无不可从长讨论,尽量采纳,付诸实施……"16 日,他就收到张学良的邀请,同宋子文赴西安商谈一切。同一天,他又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次日,他和讨逆军总司令何应钦,讨逆军东路军总司令刘峙分别就任。而对南京国民党内部何应钦与宋美龄之间的微妙矛盾与分歧,他采取狡猾的对策。一方面,他接受何应钦的任命;另一方面,他又参加营救蒋介石的疏导、安抚活动。尽管刘峙的东路军行动积极,而顾祝同的西路军则借故延缓行动。他本人则稳坐南京,从未亲临前线。18 日,何应钦接到蒋介石停止进攻西安的手令,才同意"军事行动暂停三天"。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于同日回到南京,对顾祝同的行动大为嘉奖,而对刘峙则施以白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