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前世今生3

家乡区县: 洛阳市洛宁县

相关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那时,洛河之水汹涌无比,从山涧奔涌而出。一日,轩辕黄帝坐于元邑之阁,与大臣百人同看滚滚东去的洛水,忽轩辕问:“河之源,何在?” 百官面对茫茫苍苍的洛河不知如何回答。恰在此时,一只金凤翩翩飞来,口衔一只金黄色玉匣。众人打开一看,内装一图,正当众人不解之时,金凤沿河飞去。此时,百官恍然大悟,携图追赶。黄帝与百官追至一山谷深处,始见绝壁生竹,飞瀑悬崖,此处鸟鸣山谷,松涛翻滚,古木参天,长天一线,崖下藏一深潭。此时,黄帝口渴,掬水畅饮,顿觉清凉,甘甜无比。从此,此潭得名龙潭。当今,龙潭有一山崖,人称“凤凰啸”,相传那就是当年金凤立足之处。
神龟出洛水

洛水
洛水
洛书的魅力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对洛书进行长期的研究,认为其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洛书包罗万象,奥妙无穷,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用之言天则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则地在其内,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初基,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渊源,是人类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著名的“河图洛书”上雕刻着远古的华夏文明;曹子建蘸着清清河水写下《洛神赋》,于是有了中国的美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缠绵的爱情传唱增加了洛河的柔美。

关于洛书出处的具体位置,有三种说法:

其一,洛出书处在洛河的上游,即陕西洛南县。沈约《竹书纪年》注说,“(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得图书焉。龙图出河,图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寒门谷口是也”。

其二,洛出书处在洛河的中游,即河南洛宁县长水乡。明代人的宣传,使永宁-洛宁为洛书出处的说法更为流行。雍正十三年(1735)重新编修的《河南通志》,记载了永宁-洛宁有关河图洛书的古迹。古迹上记载坛屋山上的“禹王庙”云:“禹王庙,在永宁县西长水镇。昔禹治水成功,洛龟呈瑞,故立庙祀焉”。

按《河图玉版》说,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山,临于玄沪洛水,灵龟负图,丹甲青文以授之。

民国六年(1917)《洛宁县志》进一步肯定了洛出书处的说法。

1991年出版的《洛宁县志》,沿袭旧《洛宁县志》的记载,明确认定洛书出处在洛宁。

2004年,洛宁县成立了“河南省洛宁县洛书研究开发领导小组”和“河南省洛宁县洛书研究会”。他们研究撰写的《“洛出书处”在洛宁》的论文,被2004年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入论文集-《根在河洛》一书(2004年10月、大象出版社出版)。
阳虚山
阳虚山
新华社记者桂鹃在播发“洛书出洛宁 专家认可信”的通稿后,香港《大公报》、美国《世界日报》、上海《新民晚报》、《河南日报》、《东方早报》、《洛阳晚报》等众多新闻媒体相继转载或采发了有关洛出书处在洛宁的文章。

其三,从古代的传说来看,黄帝、尧、舜、禹、汤五位上古帝王,都曾经得到龙图或龟书。

东汉时,李尤汉《铭洛》诗云:“洛出熊耳,东流会集。夏禹导疏,经于洛巴。元龟赤字,汉符是立”。这里说大禹疏导洛河经过洛巴、即今洛阳,有元(玄)龟负赤字而出,给大禹带来象征天意的命符和祥瑞之兆。

王永宽认为,“文学性的诗句虽然不是史料文献,但它能够说明,汉代文士在述说这样的典故时还没有关于洛出书处的确切概念,而以洛阳来泛指”。同时,王永宽在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诗句中有关洛龟出书的诗,如《全唐诗》。

这里所说的洛出书处,即所谓的洛阳一带说。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然中华文化的根在河洛,河洛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洛书”就在洛阳的洛宁县。

史实证明,由“河图”“洛书”生发出来的《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连孔老夫子也曾经发出感慨:“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从古代的认识与说法来看,先有河图、后有洛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发展为《周易》-作为中国人认识自然之本的经典巨著,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产生了历史上最早的宇宙起源说。

因此,河图是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之一,洛书就是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之二也。

从传统的说法来看,洛书的出现后来产生了《洪范》。

的确,“河图”“洛书”是一个诱人的谜,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知识的迷宫,是一个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信息之源……

尽管“河图”“洛书”《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河图”“洛书”与《周易》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周易》源于“河图”“洛书”的什么才成为举世闻名的经典巨著?

真静游(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