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前世今生4

家乡区县: 洛阳市洛宁县

仓颉造字阳虚山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
《策海·大书》载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又一说仓颉为黄帝史官,并有“史皇”之称),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援之”。《外记》云:“颉有圣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图出于水中,仓帝受之,遂究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之灵,指掌而创文字,造为六书。书成龙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书之故也。天为雨粟雨金,以其浅天地之秘也”。

洛水之神

据说,掌管洛河水印的“洛神”,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后来不小心落入洛河溺水而亡,被天帝封为洛河的女神。此后,在洛河两岸就一直流传着众多有关洛神的美丽传说。但世人真正了解洛神、洛神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是从曹植的《洛神赋》开始的。

“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在《洛神赋》中描绘的洛神形象已经成为经典,被历代文人墨客传颂至今。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编辑本段走进洛河

走进洛河
走进洛河
文人墨客走进洛河,追寻洛河源头,总觉她的神秘。在洛源镇北五六里,横隔南北的秦岭半山腰喷出一股清泉,倾泻而下,陡峭处击打得山石轰鸣,成飞流瀑布;平缓处涌动得乱石怒吼,。走近这个龙潭谷,满目青山绿照眼,入耳近闻流泉声,山上绿波翻涌,谷底水声震耳。喜看那山,层峦叠嶂,片片绿波,层层绿浪,汪汪绿海;细品那水,清湛湛,碧汪汪,清爽爽;近赏那石,白如玉,青如黛,光鉴照人……那一切使人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仰、热爱和崇拜。洛河源头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支歌……

世人走进洛河,追寻河洛文明,总觉他的深远。洛河沿岸人文景观甚多,遗址错落有致,足以佐证河洛文化的源渊流长。在洛河上游距洛南县城北5公里的县河、石门河、洛河三河交汇的尖角村的花石浪遗址,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卢氏县的木桐猿人山遗址,距今15万年。洛河流域从上游的洛南盆地到中游的卢氏、洛宁、洛阳,直至下游的河南巩义都有旧石器旷野地点发现,时代由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由大到小。这些沿洛河流域分布的大量旧石器旷野地点群,恰如古人类从山区到平原地区的迁徙图,不仅证明洛河中上游是人猿相揖别的地方,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距县城西22公里的洛河南岸的元扈山及河北岸的阳虚山为仓颉造字之地。在元扈山石壁上,隐约可以看到仓颉手书的“兽蹄鸟迹”等28个字。仓颉造字结束了结绳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意义深远而伟大。

洛河的子孙亲近洛河,感恩于泉水之清,水质之优,总觉她的深厚。洛河上游的洛源镇盛产驰名古今的洛源豆腐干,其色泽黄亮,香爽油咸,柔劲适口,若拌以蒜泥、芥末、葱段、麻油等佐料,更是入口鲜美,回味无穷。如果经油炸入荤,或者衬以素菜,相煎成汤,又别是一番风味。如今人们好爱涮烫,也另有情趣,若有佳宾造第,红白喜事拿出来食用其色、香、味更使来宾称快。许多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制作者都说主要是洛河源头龙潭的水质好。你想洛源是洛河的发源地,水从秦岭的千山万壑中挤出,又经密青深林过滤,自然净极、甜极,不受污染。

洛南县因洛河而得名,洛河被洛南人民尊称为母亲河。洛河乳汁般的泉水,养育了洛河的子孙;洛河两岸珍珠般的遗址古迹,证实了河洛文化的源渊流长;洛河源头如诗如画的美景,塑造了洛河的纯朴、高洁。

真静游(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