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洛水后有崤山

家乡区县: 洛阳市洛宁县

崤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它西南端与陕西华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长达160余公里,宽约40~50公里,构成了洛河与宏农涧河的分水岭。
崤山山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低缓,并且由主脊向两侧呈阶梯状降低,两侧为低山丘陵类型。山地主要由元古代喷出岩、震旦纪石英岩和硅质灰岩等构成。山脉主脊地带属褶皱断块构造中山类型,海拔大多在1500米左右,主要分水岭地带有众多陡峭的山峰矗立,主要高峰冠云山、千山。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在山脉两侧分流,向西北注入黄河,向东南流入洛河。河流中上游下切作用强烈,在山区形成许多深窄的V形谷、深切U型谷等,有一些规模大小的跌水和瀑布。山岭一般较狭窄平缓,山坡形态较复杂,以凹、凸复合型者居多,坡度一般在30°左右,除部分山岭和土层较厚的凹坡地带有小片森林外,其余大部分均为荒坡。
山脉不同地段地貌特征差异明显。官道口西南段,中山分布十分广泛,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由于众多河流的切割,山体相当破碎,次级分水岭纵横交错,呈现为一种波状起伏的中山地貌景观。其中卢氏北部边境地带山势相当高峻、山脊狭窄陡峭,山峰呈锯齿状矗立,如冠云山海拔1866.1米。
官道口东北至硖石一段,是崤山山脉的主峰地段,山势高峻,海拔高度大都在1300米以上,其中崤山山脉主峰千山海拔高度达1902.6米,其南面有青玉寨,海拔1713.2米,东面有大凹山,海拔1522.3米,东北有摩云岭,海拔1426.7米,东面有三角山,海拔1373.6米,东北面有燕子山,海拔1497.7米等。此外,在张村与宫前之间,中山范围减小,但该段崤山的西北部与平缓的黄土覆盖的丘陵相连,因而山地显得高峻挺拔,梯子山海拔1464米,响屏山海拔1309米。
硖石东北处于崤山的尾闾地段,山体不如中段完整,在渑池周围有较大面积的黄土覆盖,地势较为低缓,山地集中分布在黄河南岸,山势已不甚高峻,但山体仍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山坡还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西北坡陡峻、东南坡和缓,呈单斜山地形态。张村、坡头、北西村一线以西,以低山为主,突出的山峰海拔多在800~1000米,如高庙山海拔832米,白山海拔993.4米,鞍子山和扣门山,海拔分别为893.7米与910.8米;坡头、北段村以东,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分布较为集中。如韶山海拔1463.2米,三架山海拔1025米,黄顶山海拔1287米,岱眉寨海拔1346.4米。它属于崤山山脉东段山岭的主干部分,其北面濒临黄河谷地,地势向北急剧地下降到200~500米。山地主要是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等岩层构成。大部分山坡坡度在30~40°以上,局部在80°以上,成为悬崖。多数山岭顶部较平缓,山坡多呈陡峭的断崖形态,部分中山显示出断块山的地貌特征。最西北端的黄河谷地,水流湍急,河流多曲流急弯,流向多与岩层走向斜交,遇震旦系石英岩、寒武奥陶系灰岩等较坚硬的岩层,切成V形峡谷,如三门峡、槐坝、付家凹、王家滩、五福洞、八里胡同和小浪底等较大峡谷谷深坡陡,水势汹涌,十分险峻。发源于崤山山脉的黄河各支流,多数流程短,水流急。[1]
2历史记载
编辑

《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为青岗
崤山山脉
崤山山脉
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崤山又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登崤山北眺,黄河谷深流急,蔚为壮观。
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崤函"之地,自春秋时代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例如秦、晋崤之战。成语"鸡鸣狗盗"中的"鸡鸣"即源于函谷关。相传战国时期,孟尝君一行逃离秦国,到达关下正值半夜时分,当时秦法规定函谷关"日入则闭,鸡鸣始
崤山山脉
崤山山脉(7张)
开"。随行食客有善口技者,仿鸡鸣,关内群鸡鸣和。关吏遂开启关门,孟尝君一行得以出关。相传老子入关时,守关官员请教经学。老子连夜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秦汉时期,函谷关是关中、关外的界线。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于是汉武帝"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置弘农县",使杨仆成为"关内人"。
3山区景点
编辑

崤山中有南、北二崤道,亦称南陵、北陵。南陵有夏后皋之墓,北陵有周文王避风雨台遗址。《括地志》记载:"文王所避风雨,即东崤山,在夏后皋墓北十里许。其山幽深可荫,有回溪阪,行者畏之。"崤山中还有太初宫、鸡鸣台、瞻紫楼等名胜古迹和风景点。

真静游(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