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的阜阳人 用拼搏支撑梦想前行

家乡区县: 浙江省诸暨市

多年以后,张学勤站在诸暨市国际商贸城国际贸易采购中心办公室,接待一波又一波的外商时,经常会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背井离乡的日子。

打石头,睡墓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意外和时代变革,很多像张学勤一样的阜阳人被“冲”进浙江省诸暨市这座移民城市。

“诸暨市是阜阳农民工的聚集区,仅大唐镇附近就有4万阜阳人。”在当地居民眼中,来自阜阳市的“安徽佬”随着这座工业城市的兴起而来。

如今,走在诸暨市的大街上,很少能听到当地“土话”,夹杂着阜阳方言的普通话几乎遍布大街小巷、村庄、工厂。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掌控了当地某些行业的商业命脉,被时代大潮裹挟的几代阜阳人,在浙江一隅,大浪淘沙,不进则退。

南下,他闯出一片天

1990年夏季的一个傍晚,18岁的张学勤拉着一辆板车,在阜南县三塔镇(区划调整后属颍州区)的一家砖窑厂忙碌着。贫穷,是他最深刻的记忆,他发誓一定要改变现状。1992年,他卖掉家中唯一的一头猪,带着300元现金前往东莞。大巴车摇摇晃晃走了三天三夜,张学勤最终踏上了东莞的土地。但扣除车票、沿途吃饭等费用,身上的现金只剩100多元。

1992年的东莞,大批无证人员被称为“盲流”,一旦被当地治安联防队员抓到,“盲流”将被遣送回乡。为逃避治安联防队员的检查,张学勤白天给当地的一些企业“打石头”,晚上睡在石排镇外的墓地里。此后的10年时间里,张学勤做过电焊工,开过广告公司,但因两次意外事故,张学勤多年的收入如水东流。

2003年前后,他成为义乌市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经理,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业务。一天,一家外国人开设的店铺要做门头广告,由于面积较小,造价过低,其他公司拒接这单业务。

张学勤二话没说接下了这笔业务。由此,张学勤的朋友圈中多了外国人的身影。在这名外国朋友的介绍下,张学勤开始涉足国际贸易。

截至2008年,在义乌经营的800多家外国企业,与张学勤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和联系。

2013年4月份,诸暨市邀请他参与诸暨市国际商贸城的搭建,张学勤出任诸暨市国际商贸城国际贸易采购中心主任,对外招商。

今年11月初,颍州晚报记者前往诸暨市采访时,张学勤正在办公室里与来自巴基斯坦的客商法莱曼商谈有关事宜。

“整个国际贸易采购中心入驻境外公司187家,分别来自非洲、南美、欧洲、中东、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张学勤的梦想远非这一座国际商贸城,在安徽、河南等地,他还参与运作了多个对外项目。张学勤期待有朝一日将自己的商业模式,植根家乡阜阳市。

有些事原来想都不敢想

诸暨市大唐镇是当地有名的工业重镇,2013年工业总产值457亿元,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淘金。

据统计,大唐镇当地居民只有3.59万人,外来人口高达8.3万人,其中阜阳人4万左右。这支当年由阜阳输出的“劳务大军”,广泛分布于当地的工业、服务业、商业等领域,缔造出一个个“神话”。

王学亭是第一批来大唐镇淘金的阜阳人,目前主要从事农产品销售、汽车租赁等行业,总资产达数千万元。

“几乎所有的阜阳人都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王学亭老家位于临泉县长官镇王寨村,家中兄妹5人。因为日子过得窘迫,1993年王学亭来到诸暨市大唐镇,在农贸市场经营粉丝等。

时隔多年,颍州晚报记者在诸暨市大唐镇、草塔镇一带采访时,所访当地5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认识王学亭。

目前,王学亭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诸暨市阜阳商会会长。他最引以为豪的是儿子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当地的公务员成了真正的诸暨人。

王学亭告诉颍州晚报记者,他的事业在诸暨,家和家人也在诸暨,一年之中他至少有11个月住在诸暨,回乡的可能十分渺茫。21年前他只身前往诸暨时,上述的一切都是梦想,甚至想都不敢想。

蔷薇如梦(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