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1890年10月出生,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晏阳初自1920年代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
“南陶北晏”。他1920年代-19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据1980年代的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1920年代晏阳初引入的良种棉花、苹果、白杨等作物和引入培育的良种鸡等仍然广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另外1970年代普遍中华农村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皆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199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陆部分农村推行的村官直选等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无不是在重复当年的定县经验。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农村建设方面大量借鉴晏阳初的定县经验,农村的进步成为日后台湾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
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后不久即离台赴美,在美国他协助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平民教育运动。
1956年在晏阳初的帮助下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并实现了真正的民选议会。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运行至今,专门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晏阳初移民美国后,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他的乡村教育理念,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在他的协助下,菲律宾、加纳、哥伦比亚等欠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类似计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