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湖水映月,渔歌四季,女娲补天,太昊立极。文字可考的历史,凡六千五百年。公元1903年,时陈州知府刘更寿于城东南隅柳湖书院旧址,建立一讲授新学、教化青年之所,名陈州府中学堂,此即今淮阳中学前身。公元2003年,淮中正满百岁。百年沧桑,百年辉煌。淮中为祖国培养的栋梁人才数以万计,对中原以至国家建设的贡献更无可估量。 为铭记淮中的浩浩历史、巍巍功业,弘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学校筹资十余万元建亭以志纪念,名曰百萃亭,取百年淮中俊彦云集、精英荟萃之意。正所谓:百年风流聚一亭,万里精神照干秋。
据《淮阳中学校志》记载,1946年春,国统区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省立三中(淮阳中学前身)从商水校址迁回到淮阳县城内旧址,当时蔡衡溪(1946年至1949年3月任省立三中校长,民国知名教育家,曾著《淮阳风土记》、《淮阳太昊陵庙会概况》和《开封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等民俗调研书籍)任校长。周边县区学生闻讯省立三中回归,纷纷前来求学,学校抓住有利时机,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尽力恢复教学秩序,各项工作走向正常。国共内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军队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方针,战场上屡战屡败。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得到人民的支持,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大举扩大解放区,于1947年9月一举解放淮阳。当时隶属国民政府的省立三中被迫辗转迁往驻马店西平县靠近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北京至武汉段)的刘庄办学,学校师生迫于战事,根本无心工作和学习。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学校于1948年又迁往信阳南关,分散在三里店、桥梁寺和王家祠堂三个地方上课。几经折腾,学校的校产基本丧失殆尽,处于半停顿状态。但全体师生依然不间断办学。 在淮阳中学建校11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整理学校解放战争时期流亡办学的有关史料,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人研究淮阳中学办学史提供依据,淮阳中学指派专职文史员进行文史资料和图片的搜集,分别于2013年5月6日和25日到西平县刘庄和信阳南关三里店等地实地寻访、印证淮阳中学校史有关记载。 5月6日下午,文史员到驻马店市西平县刘庄村寻访1947年办学旧址。到达西平县县城北关后,文史员一路打听,来到刘庄村附近的一个乡镇,找到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作为向导,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好几个村庄,终于寻找到了校志记载中的刘庄。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文史员联系到当地几位70岁以上的老人,向他们详细询问了淮阳中学当年在这里办学的情况。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当时兵荒马乱,学校当年办学的校舍已经荡然无存。后来,在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老教师的带领下,文史员找到了当年淮阳中学办学的旧址,不过现在已经是一所小学的校址。据老教师回忆,当时的淮阳中学校长叫蔡衡溪。学校距离平汉铁路不远,随时可以跟随当时的政府转移南下。文史员对此地进行了拍照并留存了有关文字记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