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在中国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产生过许多文化名人和文化成果。如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文学家韩愈,诗人杜甫等。都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流人物。
中原地域的婚姻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民俗文化随之而变化。有的礼俗已经消失。如送亲宴上的“送盅”;端菜人(称跑堂人)在宴席前的礼俗动作;男女定婚“换大贴”,又称“换八字”;新娘“蹬基”入洞房;“新娘拜坟”等。有的礼俗已经淡化。如新娘“含泪”上轿,凸显出对父母的爱;送亲人“送饭”;“闹洞房”;宴席“安坐”;敬酒的顺序及言行;陪客者给主客“引敬菜”;主客给陪客者“回敬菜”;陪客者给主客介绍敬酒人的关系及身份;宴席上“菜的摆放”;写“古贴子”等。还有的引进一些西方婚姻文化,融合的布局不合理,导致不协调,顾此失彼,有损于传统美德。
说到“古贴子”。我2013年看到《精忠岳飞》电视剧中,岳飞娶妻儿媳之前,给亲朋好友写贴子的镜头,只见手动而无写出一个字来。从他的手势分析,下笔的位置及手势动作顺序也不正确。难道在宋朝,文武全才的中原人,岳鹏举元帅不会写贴子?愚认为,这是演中原古剧的美中不足之处,有损于中原文人的形象。
婚姻文化,包括定婚,结婚,生育三部分内容。每部分都有相应的贴子,礼节及礼品。结婚。包括选择吉日和结婚日两部分内容。结婚日,包括结婚日的前后和“回亲家”共四天内容。结婚当天,包括接新娘,入洞房,送亲,给“新娘挂红”,午宴前后的礼节活动,闹洞房,共六部分内容。接新娘,包括上轿前的礼节及礼品,简称“新娘上轿礼”。礼节,包括新郎对岳父母及新娘所行的礼仪。礼品,包括娘家的“实受礼”,新娘上轿的“所需礼”,“吉祥物品”,“离娘贴子”,“离娘礼品”。
一、迎亲礼仪
在古代,接亲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郎前去女家接新娘者,称“迎亲”。迎亲有“伴郎”和“伴娘”,适合于豪门。二是新郎不去女家接新娘者,称“接亲”。“接亲”无“伴郎”和“伴娘”,适合于寒门。下面以迎亲为例阐述。
在结婚那天,新郎身穿红色的婚礼服装,胸戴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有未结婚��成年俊男,都���穿红色的服装作伴郎(人取双数10个人以下为宜)。过礼的人抬着礼品,与迎亲轿(有一童男压轿,寓意早生贵子)及唢呐乐队同行,有司仪带队(有的地方是媒人带队),形成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相应的,新娘用绿色的凤冠霞帔婚礼服装,有未结婚的成年姑娘,都身穿绿色的服装作伴娘(伴娘的人数与伴郎人数相同)。不难想象出,当时举行婚礼的场面很壮观,很热闹。
当迎亲的队伍到达新娘的家时,女家有专人接待男家客人,少不了酒饭相待,但,只是象征性的享用。由于迎亲队伍从男家起程前,每个人都要吃早饭。这是因为,为取得“幸福”的吉利,接亲的人不能空肚子,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女家敬上酒饭,是对男家来人的一种尊敬,彰显出“无酒不成礼也”之古训。通过吃喝,女家赢得足够的时间,作好回馈礼品和新娘上轿的一切准备工作。但是迎亲的人不能在女家停留时间太久。因为“离娘贴”的内容有时间的限止。
“离娘贴”是以新郎母亲的名誉,对新娘的母亲而写的贴子。将贴子装入用红纸做的信封内,信封外,粘系着一个与信封同长的红纸条飘带(飘带宽度是信封宽的三分之一)。飘带上写着“敬呈大德望翁某老亲家府下”(某字指女家的姓,若姓王者,将“某”字改为“王”字,他姓同理)。带有信封的贴子称“封筒贴”。若有奶者,有老不显少,以奶奶的名誉写贴子,若无奶,无母亲,以嫂子名誉写之,再无嫂者,以伯母或婶子的名誉写之。
“离娘贴”是新娘离开娘的一种贴子,是去接新娘的必需文书。其写法:用一张长25公分,宽13公分左右的长方形红纸,竖着写用。其右上角写“刻下一卮”;中间天头写:“推玉、失爱”;中间写“添眷”,落款写“某门某氏顿首拜”(若男家姓王,母亲姓李者,则写王门李氏顿首拜,其它姓同理)。意思是:稍坐片刻,饮一杯喜酒即可动身。“推玉、失爱”:推开您的金枝玉叶。不难想象出,古代女儿出嫁时,母女相抱,难舍难分。“顿首拜”:扣头拜谢。“添眷”:结婚这天,男女双方正式成为亲家,相应的都增添了一家亲戚,故用““添眷”字样。
当回馈礼品完毕,过礼的人走后,新娘伴随着唢呐乐声动身上轿。新娘上轿时,前面有接亲的两个姑娘引路,后面有娘家的姑娘送行。有的地方是新郎背着新娘上轿,还有的是新娘的哥或弟将其背上轿,相传是怕新娘带走娘家的财气。
二、礼品的寓意
礼品包括一个大“礼条”,酒(古代成坛,现代成箱),米、糆、一个猪肚子、猪的四只蹄子(前后各二只),每两只用红绳系在一起,一个猪心肝(连在一起),纷丝,用红线系在一起。有的地方有两条活的鲤鱼。在这些礼品中,酒、肉、猪肚子、米、糆女家全留下。回两只猪蹄、粉丝全回,有鲤鱼者全回,象征性的回点麦麸子,回两瓶清水,用红线将瓶子系在一起。到新娘“回门”(有的地方称“追往”,有的地方称“新郎认亲”)这天,男家再备酒肉,米,糆,把上次回馈的心肝,两只猪蹄或鲤鱼一同带去。当新郎回去时,将心肝和粉丝一同回馈,象征性回点麦麸子,由过礼的人带回去,其它全留女家。
“礼条”:将猪肋肉割成条型状,用作礼品者称“礼条”。它标志着,作为特敬对方的馈赠礼品。寓意:礼节有佳,条理不紊。米和糆寓意夫妻。俗语:米糆夫妻,生小孩待客时,各亲戚所带的礼品中,都有米和糆,故称“送米糆”。酒者,无酒不成礼也,况合卺乎?女家将酒留下,回两瓶清水,为细水长流,过日子精打细算。猪肚子:象征肚量。站在女家的角度讲,养个女儿是气饱子,所以,猪肚子寓意女儿。红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有飞煌腾达之意。心肝,有心来,有心去,寓意夫妻间一心肝胆相照。四只猪蹄,寓意两家走动,两方照应。麦麸子寓意幸福。
三、新娘上轿礼品
新娘礼品,包括坐轿垫子,在古代,是一块能够给新娘做一件或一套衣服的新布材料。在现代,是一个新被面或是一个新床单。新娘坐上新垫子的轿,等于坐上一顶新的专用轿,这是对新娘的一种最高礼节。二套衣服,二双鞋袜,为好事成双。中国古代,一直男尊女鄙,唯独结婚这天,方能显示出女人的尊贵。
四、吉祥物
吉祥物,包括二个柏枝,二棵带根的大葱,二棵大艾,二个棉花条。这些物品中,分别用红线系在一起。柏枝:寓意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大艾:寓意夫妻恩爱。大葱:寓意发展壮大,人丁兴旺,又寓男耕。棉花:寓意荣华富贵,又寓女织。
五、离娘礼
“离娘礼”:是新娘离开娘的一种礼品。是一块从中间将肉割开,而骨不分离的“礼条”,又称“连刀礼”。“离娘礼”起源于新娘的娘家,后来演化为男家备之。
俗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一条人生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结婚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件喜事。然而,在古代,当女儿出嫁那天,母女俩总是难舍难分,含泪辞别。即是抱养的女儿,出嫁那天也要学着哭,以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情。在女儿上轿前,母亲到厨房割下一块猪肋条肉,从中间将肉割开,而骨不分离。让男家来的过礼之人,站在门外,女家的一个人站在门内,将这块肉拉开。一半给男家,另一半留下。这一举动已成习俗,虽自古沿续之今,但确实是岳母之谜。今借此文,揭开拉拽“离娘礼”这一千古之谜,诠译出古岳母难以启齿的内心世界。
“连刀礼”寓意女儿是从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将肉割开:这块肉虽分开了,但骨子里仍在一起。寓意:女儿虽然出嫁了,但,母女的心是相连的。将肉拉开:寓意婆母与亲生母为其之争,相互接拽。各得一半:寓意尽管娘家妈未能留住人,但愿留下母女的一片爱心。
由于母女的大爱,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女儿节”,又称“追节”。节日的内容,凡是女儿出嫁后,逢第一个农历六月六日,母亲亲自给女儿送去手巾、扇子、雨伞和衣物,以表达对女儿的爱。相应的女儿出嫁后,给父母过“三节”,即每年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女儿都要给父母买礼品,以表女儿孝爱之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娘礼”演化成由男家来备,与“实受礼”一同带到新娘的家。也是新娘上轿前,由娘家人将其拉开,一半回馈男方,一半留在新娘家。笔者将以方拉开“离娘礼”这一举动,命名为“哑语游戏母女情”。
在当代的结婚形式中,当新娘去上主婚车,走到门口时,女方有两个姑娘,将新娘往回拉;门外有去接新娘的两个姑娘和新郎,将新娘向外拉。这种象征性的拔河形式,伴奏着唢呐乐声,在摄像机的衬托下,场面会十分热闹。不但成全了古代岳母的心愿,而且给当代岳母增添了一份欢笑,也给摄像师创造一个美好而有趣的影视片断,又给后人留下习俗追溯的美好记忆。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哑语游戏母女情”,将会成为现实,给现代新婚之喜,增添一份新的快乐。
作者:高显邓
(转自邓州文化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