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字若兰,苻秦时陈留县令苏道质(武功苏坊人)之女,她“仪容奇丽、智识精明”。以织锦回文诗备受古今赞赏。
传说苏蕙出生的前夜,村民们在村寨纳凉消夏,突然,远处天边笙管鼓乐之声如雷惊炸,只见织女星拖着长尾巴向渭河岸边飘去,转瞬间便消失了。第二天,村民还没有从惊恐中消停下来,又传来苏道质之妻生个女娃的消息,惊奇的是这女娃出生时,室内幽兰怒放、异香扑鼻,苏道质便给女儿起名曰:“蕙”,以“若兰”为字。若兰颖慧奇绝、才德超群。三个月就呀呀学语,一岁会讲懂事的话,三岁会习文写字,五岁会写诗作画,七岁始学绣描,九岁就会纺线织布,十五岁时,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特别是飞针走线,描龙绣凤,更是奇巧非凡,村民们认定此女乃织女星下凡人间。
若兰十六岁那年,随父去法门寺上香,路遇一英俊的小伙子,能枪扎游鱼、箭射飞雁,若兰顿生爱慕之心。后一番打听,知是右将军窦真之孙——窦滔,苏窦两家乃名宦世族,便订立了婚约。若兰和窦滔在前秦建元十四年(374)喜结连理,夫妻恩爱,和谐美满。窦滔自幼习文练武,不仅体态魁伟、相貌不凡,而且武艺超群、屡建战功,秦王苻坚很是赏识,封他做了秦州刺史。后来,苻坚命窦滔攻打东晋,窦淘忤旨不从,被革职发配去流沙服役。
流沙人称口外边关,苦寒不堪,在送窦淘去流沙的路上,若兰面对满池秋水,落叶飘零,凄然赋诗曰:“银箭昔日穿红线,何故今朝断丝弦?送君池边千秋泪,漠漠流沙几时还?”自窦滔走后,若兰日思夜想,每天磨墨摆砚,提笔写诗以托思夫之情。日积月累,写下了许多首怀念丈夫的的诗词。若兰用五彩丝线在一块七寸的方锦上,绣出八百四十一个字,共排列二十九行,每行二十九个字,婉转反复可以读出好多首诗。初展开来,人莫能懂,有人就问:“这是什么诗,如何读得懂?”若兰笑曰:“我家相公,自然能解。”窦滔手捧辗转相送的“璇玑图”,反复吟咏,若兰的绵绵情思给予他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苻坚拿下襄阳后,重新启用了窦滔,拜他为安南将军、荆州刺史镇守襄阳,窦滔才有机会亲自驾车迎接若兰,一同前去襄阳赴任,这对恩爱夫妻得以团聚。
后世的达官贵人、风雅儒士无不被若兰的满腹才学折服,更为她忠贞不二的爱情叹服。武则天将苏蕙的回文诗称为:“璇玑图诗”,并作序,曰:“纵横反复,皆为文章,方方七寸,读诗二百余首,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在经历了唐、宋文骚墨客新读法的基础上,元道人起宗悟出了“因彩分图,因图分诗”的读法,明状元康海之孙万民,在诸图中增设一图,使读诗增加到7958首诗。
至此后,武功民间心灵手巧的姑娘们仿照苏若兰,为心上人织就彩锦,调皮的小叔子偷偷地拿上新娘的彩锦让人们去品评。岁月漫漫现在关中一带(武功、扶风)至今流传着一种习俗,新婚当天正午时分新娘上头之时有“抢手帕”习俗,给新娘端洗脸水、给新房挂门帘、抬娘家嫁妆等,这些事都由婆家未成年人去做,新娘要送手帕作为酬谢,这样就争着做、争着抢,吵吵闹闹,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上欢乐的气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