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它的大门门额上大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盘安围、燕翼围、龙光围之属,故有是称。也有的将之与村围,及有坚围墙的民居,统称为“土围子”或“围子”。赣南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安远、信丰、寻乌县的南部乡村。这些围屋大都占地约一万多平方米,内住数百人,龙南武当乡的田心围,最多时曾住过900多人,小者仅四五百平方米,围内仅住一户人家。平面大体可分为“囗”字形和“国”字形两大类。囗字形,是指围心位置上不建房屋,这种形制的还包括“回”字形围屋。国字形,是指围中还建有一栋厅屋组合式民居,此形制为围屋的主流形式。此外,除常见的方围外,还有少数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的围屋结构形式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其做法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外表皮约30公分厚,用砖石材料,墙内侧厚度则均用土坯砖或夯土筑成。赣南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的关西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的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
围屋的最大特点是“防御性”。其外貌没有复杂的装饰,仅以巨大的尺度,完善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的结构,令人感到一种威慑力。它外墙厚一般为一米左右(燕翼围厚达1.45米),高二至四层,中间楼层均设环吊楼,俗称“外走马”。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碉堡。碉堡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在转角处设,有的还在墙段中间设置,如同城防之“马面”。为了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一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一排排刺目的枪眼炮门,门,是围屋防卫的重点所在,因此门墙都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上包钉铁皮,板门后大多还设有一道闸门,闸门之后还有一重便门,或在板门前设一道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又备有水漏。除少数外,一般围攻屋只设一孔门出入。围屋的顶层间是战备用房,通常都不准放杂物,并取外墙的大部分内侧墙体,作环形夹墙壁的,久困缺粮时,便剥蕨粉充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