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下,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行政组织 卫生工作初归第三科管理。1952年5月,县人民政府将分管教育、卫生的第三科正式改称“文教卫生科”,城关、兴镇、党睦、孙镇、罕井、广阳6个区各设文教卫生助理员1人。1955年3月,县专设卫生科。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后,成立文教卫生部(4月改部为局),内设卫生股。1960年7月设卫生局。1961年蒲、白、澄三县恢复原建置后,8月又并为文教卫生局。1964年8月再专设卫生局。“文化大革命”中,卫生局机构瘫痪。1968年,学“灵宝经验”,成立医药卫生服务站。1970年,成立卫生管理站,10月成立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1976年10月,恢复卫生局至今。
1949年5月至1963年,先后设立县卫生院(1960年改为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并相继设立8个地段医院和22个乡镇卫生院,以后又设立中医院和康复医院。1990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院所68个,卫生工作人员3000余名(其中医士以上人员1122名),病床932张,平均千人有医生1.67名、病床1.38张。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费用137万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3.5%。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基本形成。地方病和传染病有的得到控制,有的基本绝迹。妇幼保健、职工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医学会、中医学会等卫生科研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卫生工作者协会的活动也较为活跃。
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引起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关注。1979年10月,省卫生厅确定蒲城县为全省卫生重点县之一。1979年10月到1982年底,省、地、县共投资158.7万元,卫生局自筹资金51万元,扩建房舍、购置器械、培训护士,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三年中,全县共购置医疗器械1529件,基本解决了各医疗单位器械的使用需要。
1982年11月29日,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订支持初级卫生保健项目文件。规定: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蒲城县和四川灌县、广西武鸣、浙江萧山、天津蓟县、辽宁金县等6县给予60万美元,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