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路位于福州市,在福州该地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候曾在该地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曾经的"南门兜",就在现在的东街口。昔日往西舒展的右通衢,因众宅趋之若鹜而日渐逼仄,原有的一条"登俊坊"也缩成了“杨桥巷”。才俊云蒸,惟贤是登--“登俊”二字,透露出坊巷人家对功名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但也许,“登俊坊”的名字雅得有点拗口,人们因坊巷往西通过一小桥叫杨桥,而喜欢直呼其为杨桥巷。这就像当地人将“理发”说成“剃头”、“痛快”说成“透脚”一样,有大巧若拙的味道在里头。
历史上杨桥巷的巷门曾开在南后街。顾名思义,这条巷还真跟"桥"结了铁缘。杨桥路南的那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
与杨桥巷相联系的另外一座"桥",似乎无形,却绝对真实;同为绝唱,却无比壮烈。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