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豆制作工艺 八月豆俗称地豆,是花生的一个品种。八月豆在秋长镇有着数百年的种植历史,从播种到收成要半年时间,一般在春季播种,农历八月收成,因此被称为“八月豆”。八月豆种植在旱地里,收成时,通常用脚锄锄松泥土后再用地豆梢拔土将地豆捡起,故在当地也被称为“锄豆”。主要分布在秋长镇的岭湖、茶园、官山、周田、铁门扇、象岭等村庄。炒熟带壳的八月豆市场价每市斤在40―50元之间。
八月豆作为惠阳特有的一种农作物,农业部门曾对其进行研究培育,但由于其半年多的生长周期和亩产量低,限制了这个品种的发展,外地农户也不愿意引进,致使这个花生品种在20世纪九十年代曾一度面临消亡的境地。即使到了现在,种植八月豆的人也很少,农民钟富强是其中一个,他有着数十年种植八月豆的经验,也是坚持种植最久的一个人。
八月豆的根系发达,因此收成时要耗费更多的人力。据种植此类花生的官山村农民钟富强说,要先用犁耙松土,再用手在地上一粒一粒地捡起,非常费人工,并且产量低,不足普通花生的三分之一,但其营养价值要比普通花生高很多。
官山村特殊的炒制工艺可以将八月豆的美味更好地呈现出来。八月豆需要经过挑、泡、晒、炒等多道工序,才能将其美味充分呈现出来。挑是去除次果,泡是去掉泥沙后再加盐或五香腌制,然后晒干,最后入锅炒制。其中,腌和炒两道工序最讲究。钟富强说,腌制时间的长短,盐和香料的搅拌混合,关系着八月豆的口感。炒制的火候也关系着八月豆的味道,要靠看、听、闻等,恰当把握花生的炒熟程度。制成成品后有香、酥、脆等特点,才能算得上是正宗的八月豆。
正是因为秋长八月豆制作工艺的特殊性,惠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将其列为新发现的“非遗”项目之一,并打算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秋长逢春公祭祀习俗 叶特茂(1617―1709年),号逢春,明末清初广东兴宁商人,惠阳沙坑叶氏始祖。46岁以前在兴宁经商,1662年率领族人移民至归善县淡水城北山区(今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在周田村与其弟叶特盛分家后迁居于此。因崇尚竹文化取村名为“黄竹坜”,并以此为沙坑中心发展叶氏。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其墓地前方修筑一座方形的竹园墩。
逢春公墓园建在黄竹坜村后山。 当初,每年惊蛰日其三子叶辉庭必带领沙坑叶氏族人到墓地拜祭,有号称“子拜爷坟八百丁”的传说。从此,惊蛰日拜祖活动沿袭下来。
沙坑叶氏后裔拜祭逢春公的活动距今有300年历史。即规定在每年的惊蛰日早上,叶氏后人从四面八方赶到秋长镇铁门扇村黄竹坜逢春公墓园,对沙坑叶氏开基祖进行隆重拜祭以及南迁纪念,仪式庄严,场面壮观。
2011年3月,沙坑叶氏家族成立了以叶俊晖为理事长的逢春公理事会,决定通过族人捐款对逢春公墓园进行规划重修。
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 “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是秋长镇周田村的传统民俗活动,200多年来,流传至今。其基本内容有:朝拜、祈福、围龙、摘柏、吃长寿饭等。每年春秋两季(农历正月二十八和十月十五)都举办大型的祈福活动,其中又以春季的祈福活动最为隆重。每十年举行一次大型醮会,处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海内外亲朋云集,呈现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景象。
在祈福活动中,村民先在二圣宫拜祭炎帝和关帝。祭拜“关帝”是祈求保一方平安、国泰民安;神农氏“炎帝”是种“五谷”的始祖,祭拜“炎帝”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仪式完毕后,紧接着是围龙舞会,参加者须穿过“麒麟瑞兽”的下摆,寓意挡灾避凶、迎接好运。祈福活动的最后部分是吃“长寿饭”,将过往的恩怨、误解在宴席上化解。
友情链接:
个人营销网页:http://www.wm23.cn/tylfq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87527426.html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5635725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