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

家乡区县: 郑州市金水区

河南农业大学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是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高等院校,是首批2011计划牵头高校,是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高校,也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始建于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先后经历了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院,成立河南农学院,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现已发展为覆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农业大学。
截止到2013年,学校占地5000亩(334顷),分三个校区,教学行政用房284000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16000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23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2万册,电子图书82万册)。
截止到2013年,学校设有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建有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许昌校区三个校区。建有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也是全国唯一设在高校的工程技术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3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平台数量在全省高校及全国省属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简介

河南农业大学创办于1912年,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11月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省属农业大学。

学校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等9大门类,设有20个学院。拥有3个一级、二级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河南农业大学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2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3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省特聘教授5人,省管优秀专家34人,省创新人才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9人,省骨干教师60人。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教育资源优势,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主持小麦、玉米等作物“高、稳、低、优”协作攻关,为解决河南省乃至全国温饱问题做出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主持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863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3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目前,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结构,发展内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院系设置

农学院简介

农学院是河南农业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教学科研力量最为雄厚的学院,200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教授16人,省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54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89人,本科生1170人。开设有农学、农学(作物生物技术方向)、农学(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药学5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其中农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河南省名牌专业。

学院拥有河南省高校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学科,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有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作物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理学3个博士点、硕士点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农业部黄淮海与玉米技术区域创新中心、省部共建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机构。近年来,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近100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

长期以来,学院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潜心育人。其中,1篇论文获河南省唯一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全国优秀学生干部”1人,“全国三好学生”1人;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

林学院简介

林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林学系,与河南农业大学同岁。学院现有教职工百余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5人;博士25人,硕士42人;双聘院士2人,外籍客座教授2人,兼职教授、讲座教授等13人。下设4个系、1个实验中心和3个科研机构。森林培育学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森林培育、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经理四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现有森林培育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7个本科专业。其中园林、林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在读研究生、本科生2200余人。

近10年来,学院共培养本专科生60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毕业生遍及国内外,多数已成为行业骨干和中坚力量。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60余项;获国家奖励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8项。与日本信州大学、泰国梅吉大学、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等校建立了友好关系,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院长期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在全省各地建设了20多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先后选派了8名优秀教师担任科技副县长,一大批骨干教师常年到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学院的科技依托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牧医工程学院简介

牧医工程学院始建于1927年,由中国畜牧科学的奠基人、著名畜牧学家许振英教授任第一任系主任,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余名,其中中原学者1人,高级职称69人,博士学位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师德先进个人5人,河南省劳动模范、优秀专家及教学名师6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双聘院士3人,客座(兼职)教授12人。

学院注重专业与学科建设,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现有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类特色专业1个、省名牌专业1个;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 7个省二级重点学科;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7个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有在校生2400余人,其中研究生298人。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十五”以来,主持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60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科研创新团队2个。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禽病研究所、畜牧站、动物医院、乳品厂等7个校内实习基地,与6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长期坚持举办“企业家课堂”、“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比赛”等特色活动,形成了活泼向上的学院文化氛围。连续12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作品竞赛并获奖,22次问鼎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一,16年获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6年被评为校学生就业先进集体。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创新创业精神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青铜门内的小蘑菇(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