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西来古刹游记
天马王
广东省惠东县的西来古刹(俗称西来庵)具有一千多年历史,源远流长,传说神奇,长年香烟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据《行走惠东》(作者:杨城)和惠东有关的史料中得知,传说早在北宋嘉祜元年(1056年)那时,新庵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方圆几十里内,只有三个小小的村落,十来户人家。他们散落在各个山岭之中,山高皇帝远,近似蛮荒。有一天,有人听到从西北方向的狮子山中,传来阵阵“橐、橐、橐”的声音,侧耳细听,还有一种节奏感,明显是一种击打木器的声音,一天,两天,以为听错,后来很多人都听到了,始觉奇怪,并商定有探究一番的必要。众乡人同心同德,一呼百应。那时要上狮子山,并非易事,山高林密,荆剌丛生,根本无路可走。众乡人自带干粮,扛锄携斧,搬石填土,架梯搭桥,终于开出一条可达山腰的羊肠小道。当他们来到一个巨石下面时,惊奇地发现,在巨石的洞口坐着一位秃头的老人。只见老人身穿袈纱,颈挂念珠,双掌合十,盘坐在地,面朝佛祖,念念有词。面对这位和尚,众人大惑顿生。一位乡人遂上前施礼探问:“老先生,这里山高林密,路途险艰,你从何而来?”老人满脸谦和,声如铜钟:“贫僧乃叫尘点无,从安徽省青阳九华寺随佛祖腾云驾雾而来。为的是修行礼佛,施法护民,普渡众生。”又有一乡人问道:“老先生在此山野如何度日?”老先生还是笑笑:“饥餐树叶野果,渴饮山间流泉,夜宿此处石洞,日忙诵经礼佛。”无论这僧人随佛祖腾云驾雾而来也好,还是翻山涉水而来也好,面对僧人如此淡定自如,人们不得不对他的那种执着,那种意志,那种宽怀,深怀敬意。用他自己的一首诗来说:佛祖腾云到狮峰,离禅千里我陪同,十年旧约神州梦,独选狮岩造化功。这就是他做了十年的梦,这就是他毕生要做的事业。
传说,当时同来修路的一位乡人,听说僧人施法护民,普渡众生,遂上前请求僧人施法解难:“老先生,我家人疾病缠身,家境不充,求医亦难,敢请高僧慈悲为怀,救家人于水火。”老和尚欣然应充。吩咐乡人焚香礼佛后,老和尚向佛祖诵经念咒。念毕,天上突然降下数朵花瓣和几滴水来。老人将花瓣和水滴交给乡人带回家中,即可消灾治病。不几天,那位乡人家人的病果真见好。这事不胫而走,随之尘点无也名声远播。
时隔四年,西来庵已是香火鼎盛,信徒大增了,新庵人口也繁衍兴旺。尘点无又和乡贤发动信民和当地村民,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修了一条从山下通往古刹的道路。二是依山附势在那块巨石下面开辟了一百多平方米,用巨石作顶,砌起了三间屋子作为佛祖殿。至此,作为西来古刹的创始大业己基本完成。尘点无对大家说:“明日我将要归西了。”众人深感难舍难离,但是从此,尘点无一言不发。其后,端日前来古刹拜佛的香客在岩洞中发现尘点无大师已经圆寂。就象是睡着了一样,有诗形容:狮峰曾子饮流霞,醉倒象山岩洞下,几度春风吹不醒,至今颜色似桃花。
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么?不!它有太多的玄机,他至少传达了人类的某一种意愿,一种无灾无难,共享太平,净心无染,社会和谐的意愿。又或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事、立业是要有点精神的,人的行走,人的所为都是精神支配的,为了一种信念,跋山涉水,饥餐宿露又算得了什么?心无杂念,目无旁视,尘点无这样做了,他做到了,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实现了一个生命应有的价值。后人呢?
寄水和尚是一个目光远大,大有作为,让西来古刹走向辉煌的和尚。1560年,终南法师剃度弟子、惠州六度庵和尚寄水来到了西来古刹。狮子山层峦叠翠,气势非凡,远眺山色空蒙,俯瞰江水如链,大有狮象伏波之势。让寄水和尚顿觉朐怀开阔,弘扬佛法,重振佛光的决心倍增。
深谋必有远虑,开拓勇于苦行。在他的带领下,招收门徒,雇请农工,禅农并举,气象日升。劈山造田,截溪堵水,两年间造田二十多亩,田里种稻,山上栽果,西来古刹的经济发展空前。此时,新庵有一位在外任七品官的贤达王景雄告老返乡,不久病逝,嘱其女王孝亲将遗下的田地,留下十亩自耕外,其余悉数变卖,得白银三十多两全部捐给西来古刹。寄水将捐来的白银又买田地四十多亩,这时西来古刹有田八十多亩,由于人力不足,自耕二十多亩,其余全部出租,每年租谷的收入就有四万多斤,加上水果、木材、茶叶和信徒的捐赠,西来古刹的经济支柱已经非常厚实牢固了。这时的西来古刹,庵内有禅声,庵外有歌声:“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八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好一个自食其力,乐也融融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有了这个经济基础,西来古刹新景象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了,增塑了120多尊佛像,有香房、签房、当家房、及接待房,一座拥有佛殿和十多间厢房的寺院,终于在狮子山的山腰间拔地而起,气势恢宏,装饰华丽,雕梁画栋,红墙绿瓦,蔚为壮观。一时间,西来古刹成为遐迩闻名的“万富庵”。
道光年间,新庵举人吴梦兰捐资,又在佛殿左侧建起数间厢房,使佛殿与门楼连成一体,成了一个完整的“回”字形格局。古刹完整建成之后,在寺里长居的僧尼、杂工达三四十人之众,寺院的管理有规有矩,处事有板有眼,从早上起床,饮食,早晚课,念经礼佛,作息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各项管理分工也极为周密,如:监院负责日常事务,僧值负责威仪,库头负责财务,知客负责接待,净头负责卫生等等,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此时,西来古刹名声远播,朝拜者如潮涌来,每逢农历春秋两季前来参拜或参观游览的人不绝于途,为了招待香客,免费供斋饭流水席,热闹如盛大节日。就寺院的事业来说,西来古刹已走上全盛时期。
寄水的确是一位有大志远谋,又躬身亲为的名僧。当西来古刹成为“万富庵”,当他成为万富庵之主时,他还是一个目无旁视的苦行僧。一样的素食,一样的袈纱,诚心竭虑,身体力行。寺院法规严正,上下廉洁,苦读佛经,行善施德。视禅院事业和普渡众生为毕生之事。寄水和尚更有远见的是,在寺院中创办了“普育小学。免费招生,还食宿在校,高峰时曾多至一百多人。他还在众僧中不断挑选僧人到九华山、南华寺学习、深造,寄水和尚在四百多年前就有如此壮举,可见,寄水并非等闲之辈,说他是个思想家并不为过。
思想决定目光是否远大,信念决定事业成功与否,德行决定了你能否聚众、服众。佛道奉行爱心就是福,所以行善积德,普渡众生;奉行慧觉,消除烦恼,消灾解难,施法护民;佛道的美讲求缘分,真诚宽容,绝不强求。这些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深远的促进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