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外海面

家乡区县: 蓬江区

 外海面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最初因产于外海而得名,又称“外海竹升面”。以前,人们制作外海面时需用“竹升”弹压面团以增加面的筋度,使面条富有弹性。如今,外海人制作外海面时,大部分工序已使用机器。

 外海面以其制作精细和风味独特而闻名,成为江门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在珠三角也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2007年,外海面制作工艺成为第一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20年代,外海的摊贩就流行挑着担子、边走边敲着竹板叫卖外海面。上世纪30至40年代,外海乡人口聚集,十分热闹,街市上出现了泽记、东和、南记等“前店后厂”的面铺,还有一些卖外海面的大排挡,所用的外海面都是自产自销。与此同时,流动摊贩不分昼夜地穿梭在街上,24小时都有外海面供应。他们以两块厚竹板互相敲击,发出“独得独、独得独”的响声,清脆而富有节奏感,以此招揽顾客。那时,很多外海人喜欢吃外海面,有人甚至每晚都要吃一碗外海面,才能睡去。

 据制作外海面的老师傅陈成基介绍,外海面与其他面条最大的不同在于打面(即擀面)的方法不同。制作过程主要用鲜鸡蛋、靓面粉等作原料,反复搓匀,将一条长2米、直径约12厘米的粗竹杠(当地人又称“竹升”)套在拴于面板上的藤圈里,将和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用“竹升”对面板上的面团反复地弹压,每弹压一遍,落些生粉,对折起来,又弹压一遍,直到起“筋”(粘性)为止。打面时,打面师傅全身骑在大竹杠上,飘飘然如同降龙伏虎,腾跃有致,待面块薄如布匹后,再用利刀把面切得细如银丝,所以外海面也有“银丝面”、“竹升面”的美誉,最后将面放在太阳下晒干保存即可。

 “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面条,柔韧且有弹性,煮食时不会粘、糊,比较好吃。”陈成基说。

 外海面从百多年前发展至今,衍生了很多口味独特的品种,如鲜虾面、蔬菜面、鱼蓉面、宽板面、麦皮面等。外海面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有汤面、炒面、捞面、炸面等,无论那种吃法,一般都要先将面煮熟。煮面的方法也很讲究,要等水开了才放面进去,还要用筷子翻搅使之散开,不让它成团。有人说,在外海面店,看师傅煮面就像是在观看艺术表演:师傅左手持铁丝捞篱,右手持长木筷,把面用捞篱捞起,不断地抛,使面条翻转、分开,这样煮出来的面,散而不粘,不会成团,入口爽滑。

 因地缘关系,江海区人对外海面有着深厚的感情。去年,江海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舞蹈节目《思乡面》,代表江门市参加广东省第四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比赛,荣获金奖。该节目的创作素材就来自外海面,原名《打面女》。

 外海面还引起了外地人的兴趣。今年夏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团体联合会服务队来到外海,走进了外海面的传统制作作坊,跟随作坊的主人,对外海面的传统制作过程、外海面的传承现状以及外海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调研。大学生们真诚地希望,外海面传统制作工艺能够传承下去,且有更多的人将其发扬光大。

wennyz(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