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熙与祠堂街
李化熙(1593-1669),字五弦,号长白小樵。祖籍山西省盂县,曾祖父是位仕进无门的岁贡生。在明代的人口东迁中,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周村南郊落户,全家以种地为生。
李化熙的祖父李迓春是农民,他在种地之余还养了一群羊。有一次,他在周村城南的凤山脚下放羊,无意看到有个道人在一块地中作法。他出于好奇,偷偷躲在树丛后面观看。只见一道人将一根木橛使劲打进地中,然后走出百步之远,口中“嘟嘟囔囔”念咒,那木橛“嗖”的一下从土中跳了出来。李迓春感到十分奇怪,趁道人不注意,过去将木橛又按了回去,道人再念咒,他再偷偷跑过去按上。连续几次,道人一看木橛怎么也跳不出来,长叹一声,扬长而去。
李迓春赶着羊回家后,对乡亲们一说,大家都觉得有趣。有一个风水先生知道后,悄悄告诉李迓春那是一块风水宝地,凤山上的九条山溪汇聚于此,地名叫九龙口。那块正在九龙口的前面,地不算大,南北长东西稍窄,形似宝珠,那道人是专门到处破坏风水的,没想到这一次被他给挡住了,看来那块地与他有缘。于是风水先生劝他化了点钱买了下来,把自己的祖坟迁了进去后来,他生了儿子,就起名叫梦凤。过了十几年,李迓春的孙子李化熙于明万历年间进京赶考,果然高中进士,进入朝廷做官,后世为官者绵绵不断,从此改变了李家的门风。
李化熙先后被任命为河州府推官、河间府推官、天津兵备道、四川巡抚等职。为官期间,他敢于为民作主,晃怕权贵,处理了一大案要案,受朝廷的重视。
李化熙还亲自出马,利用自己的地位,强令地方政府整治市场秩序,打击地痞流氓欺行霸市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全国各地的商人听说后,纷纷前来做买卖,周村街市上的商号达数千家,丝市街、绸市街、鱼店街、油店街、银子市、棉花市等主要大街商贸活动十分繁荣。
周村商民十分感激他对周村商业发展的贡献,在他去世后,集资在西市场为他建产了规模很大的祠堂,并确定每年九月初九日,全市商民化祭李大司寇。届时,唱三天大戏,挂也李化熙的画像,供大瞻拜,成为周村的一个隆重的节日。
李化熙的尚书府在周村傅家庄,高楼大厦数十座,贯南北大街人称李家大楼群。他家门前的街道理因此叫府前街,后面的叫府后街他家的祠堂在永安镇压西,南北也是贯通两条街,故祠堂西面的街道理叫祠堂街。
王应统与状元府
周村丝市街的北面有一条与它平行的街道,叫状元新街,原在街的中段路南有一座状元府,内有状元楼,它的主人就是周村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应统。
王应统(1664—1715),字绪光,号敏斋,祖籍山东长山县,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王重明,曾任明山西沁州同知,祖父王斐,字非木,清顺治年间任寿州知州等职。父亲王廷扬,康熙二十三年中武举,但不喜做官,一生隐居于市。王应统高中后,其曾祖、祖父、、父亲都被赐予荣禄大夫,河北总兵衔。
由于受家庭的影响,王应统自幼熟读经书,崇尚儒学。受其父的影响,他从小便喜欢习练武艺,除从父学习外,还四拜师学艺早起晚睡,勤学苦练,又注意广泛涉猎军事书籍,与长辈研究兵法,军事知识十分渊博。经过多年努力,终于24岁考中武举,康熙二十七年进京赶考入闱,经殿试脱颖而出,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初授山西中路利民参将,开始军旅生涯。
1696年,新疆贵族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全国震惊,康熙皇帝亲率大军远征,点名让王应统随同,负责粮草供应。千里远征,有的部将为了贫图方便,把粮草卖掉以减轻负担,打算到目的地再买回。可新疆地广人稀,根本无处筹粮唯有王应统不顾别人的笑话,一路上老老实实押运粮草前行,不辞辛苦,最后只有他的部队避免了粮草匮乏之苦。
成功平定叛乱后,王应统以军功升为山东总河中军副将。康熙皇帝在出巡时多次接见他。不久,改任神木副将。他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神木地理位置虽偏,但土地广阔,土质良好,于是建议让部分军士和老百姓垦荒屯田,获得了大丰收,保证了边离的巩固。后又历任江南总漕中军副将,文登副将等。康熙四十一年,皇帝念他清正廉洁,提升创业河北总兵,镇守怀庆。
王应统为官清正,不善于阿谀逢迎,招致一些贪官污吏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造谣中伤他。皇帝一时失察,竟将他免职下狱,幸亏有人为他辩护,才得以平安无事。
回乡后,他与家人住在周村的状元府里,平日除接待亲友外,就是练习书法,这条街也因此得名,“状元街”。
皇帝后来发现冤枉了王应统,几次找他进京谈话表示慰问,但他对官场已经厌倦,婉言谢绝了皇帝的换留,仍回家乡。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他病逝后,家人遵照他的吩咐,将遗体掩埋在周村城西象山山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