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老市区历史

家乡区县: 汕头市龙湖区

汕头因港而兴,因贸而盛。早在开埠(1860)前,汕头就因港口而带动商业贸易的兴起。先是在老妈宫前一带形成临海集市,后沿老妈宫向西的海岸发展。至清嘉庆年间,逐渐建起了柴米药材和修船等行当,并形成了行街、顺昌街等相对稳定、集中的商业区,共有店居200余间,即俗称的“闹市”。“闹市”虽属自由聚集,自发建设的市集雏形,但道路的横直相交,内外沟通,水陆连接,已形成以集中、通畅为主要特征的方格式格局,且有着行业相聚、行商坐贾有别的、商居有分的功能分区雏形。那时的“闹市”范围东至今民族路,西至今同平路,南至行街,北至今福平路。至清咸丰八年(1858),商贸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发展为店居混杂,原“闹市”逐渐退化成为市区腹地,故称为“老市”。
开埠后,帝国列强纷沓而至,洋人所兴建的洋行、教堂、医院、学校都是以占据海岸一带为主要特征。汕头本地的小商店业大多处于西北部靠韩江、榕江的一隅。新兴起的出口商行,则多处于靠海岸、接韩江的西南部。随后市区向西南海岸延伸,逐渐形成“四安一镇邦”(怀安街、怡安街、万安街、棉安街和镇邦街)和“四永一升平”(永兴路、永泰路、永和路、永安路和升平路)的商业街道和商业格局。1873年开凿的迴澜新溪和1904至1908年建成的潮汕铁路,有如两条大动脉沟通汕头与内地的河运、陆运。特别是潮汕铁路的通车,南起汕头、北迄潮安,全长42公里,堪称汕头历史的一件大事。汕头经过1860年开埠至1911年民国成立51年间商贸海运的发展,成为潮汕、兴梅以及赣南、闽南进出口吐纳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
20世纪20、30年代汕头对老商业区格局的成功规划改造,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才有了当时汕头商贸的繁荣、港口吞吐量和基础设施等居全国领先行列的成就,由此奠定了汕头在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地位。老商业区的规划当时是世界少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商业区规划,在当时国内的城市规划是超前和领先的。既美观实用,又适应汕头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汕头商埠风格。
每次回到老市区,都会看到一些学生在那里写生与拍摄,夕阳西下的少年与饱经风桑的洋楼建筑,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保护好现存的以小公园为中心的重点老街和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工商业遗址等历史建筑就如同留住了汕头的城市文脉和历史印记,意义可谓重大。期望市有关部门对老城区的重新规划改造留下一手,让这国内独一无二的景观呈现世人,传承后代。

(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