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甜粿

家乡区县: 汕头市龙湖区

蒸甜粿是潮汕地区一种民俗,一般是在每年腊月至元宵节这段时间,为了拜神需要才做这件事,平时有钱人家为了祭祖也有做此事。
潮汕人蒸甜粿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是将备用的糯米粉,加糖(主要是白砂糖),用水调剂,然后用旺火蒸10小时左右至熟即可取用。甜粿性质经久耐用,冷食热食均可(热食比冷食味道较佳)。由于甜粿容易保存,所以除了拜神、祭祖当果品外,还另有一番妙用,即是可以当作漂洋过海干粮之用。用鸡蛋煎着吃也特别好吃。

潮汕地区历来人多地少,“丰年不足三月粮”,加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台风高发区),因生活所迫,所以漂洋过海谋生,成为潮汕人的传统习俗。在“红头船”时代,出洋的人随身所带“三件宝”:几件旧衣服、一罐淡水(或冬瓜)、几块甜。那时出洋的人乘坐“红头船”(早期在澄海樟林港,后期在汕头港)“红头船”是木质帆船无机械作动力,只能利用风帆,顺着潮水和风势行驶,有时遇到气象不好,在海上漂流,安全无保障,多久才到目的地,也是未知数。所以带上甜,对保持生命较有安全感。

然而,蒸甜粿这一事,在贫苦人眼里,认为是件难办的事,也是不得已的事,因为要蒸制一笼甜粿,至少需要10斤以上的糯米粉和数斤白糖,要用旺火蒸上10几个小时不等,这对于三餐难饱的穷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但为了出洋谋生需要,再穷也得将甜粿蒸制出来,所以才有“无可奈何蒸甜”这一俗话的出处,它表达了那时穷人出洋谋生的悲苦心情,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穷困生活的写照。现在潮汕城乡年终节首仍有蒸甜粿的习俗,但意义已经大不一样了。
民间流传有“甜粿好食糕难舂”的俗语。甜粿是以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漂滤去水份阴干,然后放进石臼用人工舂成米粉(俗称糯米糕),舂米糕很费工夫,至少要过筛二三遍,粉末越微细越好。糯米糕过筛好后,按一定比例掺入白砂糖或红糖,并拌入水份搅拌均匀成为糯米浆糊,盛放入专用粿帕,放在粿箕上装入蒸笼,用炉火加热蒸熟,(农村一般按点燃一至二柱香时间,视粿浆厚度充分蒸熟而成)。冷却后用纱线牵拉切成一片一片,然后再放在平底铁锅(潮俗称为煎盘)上加热,用植物油煎至金黄色,香酥可口,风味独特,深受人们所喜爱。

(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