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是昌乐境内第一名山。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海拔338米,面积8平方公里。是五图、乔官、南郝(今城南街办)三镇的界山。
方山西半坡上有一座古庙,为方山庙。主体建筑自南而北,由山门、过厅、正殿组成。该庙始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但从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重修方山神龙祠记》可知,此前“几经烈火焚毁庙貌煨烬”。可以断定,至少不晚于宋代或更早。自元以降,历朝各代,几度重修,数易其名。先叫“神龙祠”、次叫“灵泉观”、又叫“西门大夫祠”。至于为什么叫方山庙,从什么时候起叫方山庙,尚无人考证。是老百姓历来习惯称方山庙,还是因方山爷而称之为方山庙,皆不得而知,不敢断言。
方山庙正殿内,雕梁画栋,正面端坐着一尊身着朝服的金面塑像,这就是当地群众称颂的方山爷。方山爷左右两侧有妻妾侍女,皆仪态端庄,东西两端,塑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八位尊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提起方山爷,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相传,昌乐县城营建之初,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因西门外常年闹鬼,搅得百姓日夜不安。几任县令又人妖不分,百姓无奈,只好将西门严严实实地堵了起来。
直至明朝正德年间,有一湖广武冈人氏,姓于名子仁、字景安的,在奉旨来昌乐赴任途中,路过一个荒村,在村头遇到一位白胡子老头。二人一见如故,言谈投机。老头赠子仁金鞭,子仁将恶鬼追至方山。恶鬼见半山腰有一个山洞,都迅速潜入洞中。子仁手执金鞭紧追不舍,赶到洞口。恶鬼见不能逃脱,就在洞内大喊大叫:“我等千年不出,看你怎奈我何?”子仁斩钉截铁地说:“尔等千年不出,老爷我就万年不动。看尔等还能糟蹋百姓否!”随即搬来一块大石头封住洞口,执鞭端坐石上。一天,两天,若干天过去了,恶鬼被死死地困在洞里,为民除害的县令于子仁也坐化在石上。
后来,百姓念其恩德,聚资在于子仁的坐化处建了一座庙,塑了金身,尊于子仁为“方山爷”。
时至今日,每逢古历四月初八(据说是方山爷的生日)和六月二十七日这两天的香火庙会,方圆几十里的香客游人还会带着香火供品,纷纷到方山来,虔诚地祭奠这位降妖伏魔为民除害的方山爷。或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求人财两旺、福寿康宁,无不应验。尤其是祈雨,更是屡试不爽。据《重修方山出巡神像记》载:“侯主方山时降妖伏魔以除民害而威灵之震叠至今赫然非为尤甚也……祷侯之雨者或三日而应或即日而应或即刻而应……”神乎其神。
方山爷的传说由来已久,虽详略不一,但降妖伏魔,为民除害的主要情节基本相同。1983年经原实验小学于令珠先生整理成民间故事,始成定稿。该故事已编入《昌乐县民间文学集成》、《昌乐县名胜名人传说》、昌乐县历史文化丛书之《昌乐民间传说》卷,并编入《昌乐县志》等书,已正式出版存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