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
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后称淮水,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主城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其中流经南京城内的一段被称为“十里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秦淮河两岸共有16条支流河道汇入,其中人工开挖河道2条,即秦淮新河和天生桥河。秦淮河在南京城东南通济门外九龙桥处分为内、外两支。
秦淮河在南京城内曾有几条支流,主要是青溪、运渎、潮沟等等,这几条河都经过人工开凿并且相互沟通,形成了古代南京城内的水道网,后因历代筑城、修建,大豆被壅断、预赛,只剩下断续的残存河段。
内秦淮过九龙桥直向西,由东水关进入南京城,向西流至淮清桥与青溪会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桥汇小运河,再经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转折向西北,过新桥至上浮桥、陡门桥,与运渎水会合,再过下浮桥,向西经过夫子庙,从西水关出城。内秦淮全长10公里,在南京城中,是最繁华之地,被称为“十里秦淮”。
外秦淮在南京城南外绕行,是五代十国时开凿的护城河,过九龙桥向南转折向西,经长干桥后汇合落马涧,向西至赛虹桥、觅渡桥在西水关外与内秦淮复合,合流后向北经草场门、定淮门、石头城,经三汊河汇入长江。外秦淮在在合流前在赛虹桥分出支流,过江东桥,在北河口入江。秦淮河在三汊河入江以前分出支流惠民河,向东北经中山桥,至下关入江。
秦淮新河位于江宁东山与长江之间,全场17千米,是1981年建成的人工河道,经西善桥到金胜村入江,河口设节制闸和抽水站。
秦淮东河开挖于2011年,秦淮河的入江通道,用来解决外秦淮河行洪不足的问题,秦淮东河工程分洪流量约300立方米/秒,河道全长约33公里,其中新开河道8公里、穿山5公里、拓宽河道20公里,河口宽95—105米。秦淮东河打通东部的运粮河、九乡河和七乡河,形成一条东部的新水系。从秦淮河干流上坊门桥附近开始,拓浚秦淮河支流运粮河,穿秦淮河与九乡河之间的分水岭,大致沿京沪高铁和绕越公路至九乡河,再穿九乡河与七乡河的分水岭,最终连通七乡河,拓浚七乡河入江。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从北源至三汊河全长110千米,全流域面积2630平方千米,干河长36.61千米,秦淮新河长16.84千米,内外秦淮河合流之后的武定门闸处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5立方米每秒。[3] 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036.7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0.1亿m3,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32。
水资源量:流域水资源量主要由降水补给,其在时空上的变化与境内降水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和地区分布基本吻合。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流域汛期(5-9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70%左右,12月份地表径流量很小,很多支流出现断流现象。年际变化大,丰水年(P=20%)的径流量(14.89亿m3)为特枯年(P=95%)的(4.69亿m3)的3.2倍。
主要站点水位:
东山水位站,历年最高10.74米,发生在1991年,最低水位3.79米,发生在1951年。2010年最高水位9.71米,发生在7月17日。2010年最低水位6.67米,发生在4月17日。年平均水位1.57米。警戒水位8.50米。
武定门闸上游,历年最高10.36米,发生在1991年,最低水位河干,发生在1969年。2010年最高水位9.52米,发生在7月13日。2010年最低水位6.60米,发生在3月31日。
武定门闸下游,历年最高10.36米,发生在1991年,最低水位河干,发生在1969年。2010年最高水位9.52米,发生在7月13日。2010年最低水位4.58米,发生在4月2日。历年最大流量 509m3/s, 发生在1974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