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东与山西临县隔黄河相望,西同米脂接壤,南同吴堡县山水相连,北同神木县毗邻,西南依绥德,西北靠榆林。属于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平均海拔664米,年均降水380毫米,平均气温10℃,无霜期159天。
佳州古城,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它高高矗立于黄河西岸的石头上,石街、石墙、石窑洞是其建筑特色。古城始建于宋代,东临黄河,西南有佳芦河围绕,三面凌空绝壁,地势险要,素有“铁佳州”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塞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佳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佳县辖8个镇、12个乡:佳芦镇、坑镇、店镇、乌镇、金明寺镇、通镇、王家砭镇、方塌镇、刘国具乡、峪口乡、木头峪乡、螅镇乡、大佛寺乡、康家港乡、上高寨乡、刘家山乡、兴隆寺乡、官庄乡、朱官寨乡、朱家坬乡
文物考古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佳县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西汉始,县境内曾设置过圜阴县、方阴县、革融县、开疆县、中乡县、真乡县、真州、晋宁军、晋宁州,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称葭州,地辖神木、府谷、吴堡、葭县四县。此后,州境建置相对稳定。民国二年(1913)由州改为县。1964年,因“葭”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葭县改为佳县。
佳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崇祯四年(1631),贫民任可学、申在庭、马丙贵等在螅蜊峪荷叶坪村揭竿而起,反抗腐朽的明王朝。民国二年(1913),金明寺秦马硷村发生了“神团暴动”,在贫苦农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1924—1925年,乔国祯、杜嗣尧、高光祖等在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县后,组建振葭会,创办《振葭刊》,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火种。1925年暑假,在店镇建立了境内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店镇支部。1926年中共葭县支部诞生。1927年,中共葭县委员会成立,店镇高小、螅镇高小、乌镇高小、神堂沟村等基层党支部亦相继建立,领导各地群众掀起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1934年2月6日,陕北特委、葭县委组织发动了“木头峪暴动”,拉开了本县农民武装革命的序幕。2月15日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5月成立了游击队第六支队。1935年2月成立了游击队新六支队。9月红色区域发展到100多个村庄,革命星火已燃成燎原之势。1936年2月,境内地方武装配合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八军东征,将围剿根据地之敌全部击溃,使葭、米、绥、吴与神府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抗日战争期间,全县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县委组建了河防游击队,配合八路军坚守数百里河防,阻击日军西渡,并对渡河来犯日军给予迎头痛击。与此同时,和国民党制造反共摩擦的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来到佳县,生活战斗了98天。期间,毛泽东在梁家岔的土窑洞里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制定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并为中共佳县县委和县晋剧团分别题写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和“与时并进”的光辉题词。佳县人民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有40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近2000人的单架队随军服务,临时运送军需物资的人力、畜力更不计其数,有837名英烈为国捐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