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英歌舞

家乡区县: 揭阳市惠来县

惠来英歌舞,相传始于明朝中叶,表演形式与海丰、陆丰同类节目相似,故称为“南下英歌”(南下,意即潮境之南)。一队英歌大体分为刚健雄浑的扣棒为“前棚”;丰富多彩的戏曲片断为“后栅”。集舞蹈、戏曲于一体。

英歌前棚,表演者化装为梁山泊三十六天罡(有的加上七十二地煞)。画上不同的脸谱,头扎武士巾,一色武士打扮,其中前18人(或36人)双手各执尺许木棒;后18人握手鼓执鼓棒。演出时,随锣鼓节奏,执木棒者,两相扣击,执手鼓者击鼓。后棚与前棚相反,是轻柔美妙折子戏打扮。每一出折子戏一般2-3人,多是群众喜闻乐见戏曲的片断,为双摇橹、弹四板、打花鼓、十八摸等。

英歌舞出演时,前头是一画绸质红幡,上写班名。一化装玩蛇少年引导英歌队前进。接着是一对表演滑稽动作的男女,头盖像大灯笼一样的头罩,身着戏装,手执一把破葵扇,嘻嘻闹闹,既加强喜剧气氛,又为舞队开道。三十六天罡后面是英歌锣鼓。鼓师是整个英歌队的指挥者,有的坐在鼓车上,有的把鼓挂于胸前,另有敲大锣、打大钹、钦仔、吹海螺者配合。扣英歌舞有多种变化,惠来县多采用二拍一段连作,即“咚咚~锵、咚咚~锵”。节奏轻速,舞姿矫健快捷。舞队所到,群众自动列于两旁欣赏。在广场演出时,前棚扣棒者围成一个圆圈坐下休息(以鼓棒作“凳子”),后棚演出折子戏。有时可演一两个钟头,然后再整队行进。英歌舞多在春节、元宵节表演,分布于惠城、隆江、神泉、靖海等地。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3024975.html

顺便关注我的能力秀主页博客微博



Sen(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