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号夔石,1869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于江门市郊外海镇南华里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陈少白天资聪敏,勤奋好学,习字、念书、学写诗文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 21岁入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尤列和杨鹤龄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1895年入兴中会,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为了宣传革命,他还成立了“采南歌”、“振天声”、“振天声白话剧”等剧社。遗作有《兴中会革命史要》 、 《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文献。
读书期间,陈少白的三叔陈麦南常携多种西文译本给他阅读。1888年入广州格致书院。1890年入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拜盟为兄弟。每于学课余暇,与孙中山、尤列、杨鹤龄聚会于杨耀记,畅谈革命,无所忌讳。1892年辍学与孙中山一起奔走革命。1895年参与组织香港兴中会,筹备广州起义,事败与孙中山、郑士良逃亡日本,成立兴中会横滨分会。1897年去台湾设立兴中会分会。1899年奉孙命回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与保皇会刊论战。同时联络三合会、哥老会,与毕永年等组织兴汉会,推孙为总会长。 1900年在香港策应惠州起义。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1911年任广东军政府外交司司长。不久辞职,成立粤航公司,任总司理。1915年与李煜堂设立上海保险公司,任主席。1921年任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大本营参议。次年1月任国立中华国民银行监督。陈炯明叛变后辞职回故里,致力家乡建设。1934年12月23日在北平病逝。著由《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别录》等。
1890年,陈少白赴香港前,经广州传教士区鱼鱼的介绍,认识了当时正在香港西医书院(雅丽氏医院)读书的孙中山,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契。后经孙中山介绍,并得西医书院教务长康德黎批准,陈少白由广州格致书院转到香港的中医书院就读。从此,他们便朝夕相处,结为知交。与此同时,他们又认识了尢烈(顺德县人)和杨鹤龄(中山县人),彼此志趣相同,抱负一致,立誓“驱除满人,实行大同、四人一心、复国是从、至死不渝、务求成功”。当时清廷称他们为“四大寇”。
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到广州开设东西药局,一面挂牌行医,一面进行革命活动。这时,陈少白急不可待,未毕业便辍学,随孙中山来往广州与香港之间,协助孙中山宣传革命思想。从这时候起,他为自己改名陈少白(取此名,系出于对家乡先贤陈白沙(献章)的钦仰)。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孙中山返香港与陈少白等建立了兴中会总机关,在省港澳地区秘密串连发动革命志士,为武装起义做准备工作。孙中山与陈少白曾到外海荼庵寺,以民族大义说服曾是洪秀全部下的慧真和尚加人兴中会。
1895年,广州乙未起义前,孙中山、陈少白、黄睐康、何放等在香港卉花酒搂聚会,筹划发动广州起义事宜,后因谋事不密.起义失败。陈少白随孙中山赴日本避难。他们很快又建立了兴中会日本分会。稍后,孙中山赴檀香山,陈少白则留日本,在此期间,他广交朋友,结识了日本志士曾根俊虎及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等,并取得他们的同情和支持,后来这些日本友人还到过中国,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做了不少工作。此外、他还向日本华侨继续宣传革命道理。1897年、陈少白到台湾、在台湾建立了兴中分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