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黔西县素朴镇的九龙山,因有“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的王阳明和他被收入《古文观止》(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的《象祠记》,使海拔并不算高的“九龙山”耸入了中国文化史的视线。
如《象祠记》开篇所言:“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安贵荣所请王阳明作记的象祠就建在九龙山的主峰灵博山上。灵博山实为麟角山,因山上左右各有一天然石笋,状如传说中的麟角或龙角而得其名,《象祠记》中所说的“灵博之山”,是浙江人王阳明听安贵荣介绍时,因语言差异,把“麟角”误听为“灵博”之音,然而这一语误却意外地将此弄得更为博大了。
沿层层石阶缓缓而上,“九龙山”的真面目也就展现出来了:“山形若龙,角目宛然,一龙昂首,状甚峥嵘,上有古庙,传为明初建。八龙下伏,若俯首听命。松柏苍翠,秀丽宛然,水西之山,实甲于此。”这“一龙昂首”便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主山麟角山了。山头的左右各有一眼井,夏不满、冬不浅,被称为“龙眼”;象祠正前方的两棵天然石柱上,苍松翠柏,张牙舞爪,犹如“龙牙”;最为奇妙的是大殿门前的两个洞,像龙的两只鼻孔,夏天清晨会冒气,每当天气阴晴变化,里面还会冒出烟来,是非常准确的“天气预报”。而殿后的主峰,理所当然就是麟角了,或叫做《古文观止》中所说的“灵博”。
提到灵博山,点睛之笔当然是象祠了。象祠由时任贵州宣慰使的水西苴穆安贵荣为纪念舜之弟象,翻修于明朝正德三年,即公元1508年,曾毁于“吴王(三桂)剿水西”的战火中,后又遭遇了文革时期的“破四旧”之火,以至于现在已经残败不堪。现存的大殿遗址为祭祀傲象场所,主供傲象金身塑像,左右侍臣,四壁彩绘傲象从邪恶转向贤良的过程,以及天主仇举祖、大神支格阿鲁、六祖之父笃穆故事。殿内也有彝族图案装饰,有王阳明所作的《象祠记》、“吴王(三桂)剿水西”故事等,但因为年代的久远和保护的不及时,大多已经模糊甚至消失了。
说到象祠,就不得不说《象祠记》的作者王阳明。据记载,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后,当时贵州交通极为不便,王从中原沿栈道历经苦旅而来,在他同与安贵荣有关,也同被收到《古文观止》的《瘗旅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其苍凉的心境可想而知。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心胸博大之人,故在龙岗山下的阳明洞里养身悟道,在当地人赠送的小茅屋“何陋轩”里著书立说,在“龙岗书院”聚徒讲学,把“心即理”的思想转变为“知行合一”的主张,当时达到了“先生与群弟子日讲良知之旨,听听勃勃感触”的效果,出现了“门生颇群集”、“士类感慕云集听讲,居民环冢而观如堵”的盛况。而在当时的“学生”中,以水西贵族为多,这就为安贵荣与王阳明牵上了第一棵“线”。安贵荣在逐渐了解王阳明后,对王产生了敬重与同情,派人送去了金钱与生活用品,但均被王阳明退回,再坚持,再退回,在反反复复的退送后,王阳明也被安贵荣的真诚打动了,收下了用品,退回了钱财。于是,两人渐渐有了交往。王阳明写给安贵荣的第一封信是表达感谢之情,第二封信劝导安不要减去驿站,第三封信是劝导安出兵平息水东地区阿贾、阿札之乱。从三封信内容可以看出,两人是从最初的礼节交往到谈及内心。王阳明的与安贵荣书,有两封后来被收入了《大定府志》。故1508年安贵荣在翻修象祠后,请王阳明来作记,王也就颀然应允了。
王阳明应邀渡过六广河到达黔西境内时,虽然天气寒冷,作为被贬的“罪臣”,他却受到了当地苗、彝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欢迎,向他献茶敬酒、留他住宿进餐。再加上沿途美景,王阳明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做了《六广晓发》的诗篇:“初日瞳瞳似晓霞,雨痕新霁渡头沙。溪深几曲云藏霞,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正因为王阳明身历其境,他所作的《象祠记》才那样生动感人。“其下诸蛮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正是其境的真实写照。在《象祠记》的字里行间,王阳明倾注了对水西少数民族深厚的感情和由衷的赞美。在《象祠记》中,王阳明以唐人毁象而水西奉象的事实,赞扬了忠厚、淳朴的水西各族人民豁达的胸怀。并表示“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而“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始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等等内容,竭力宣扬了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性善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术思想。
大殿门前的石碑上刻有王阳明与水西人民的故事,只因历代久远,文字已模糊不清。但值得庆幸的是,因为王阳明、因为《象祠记》,这个全国范围内仅存于世的一座象祠,才得以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沿灌木丛中的小路延伸至这灵博之顶,才真正感受了灵博山的气势恢宏,主龙(脉)居中,两翼各有四龙(脉)佑护,极为对称,令人称奇!最奇怪的是延绵起伏的山峦梁脊上,竟是一片“不毛之地”,随行的当地人说,这是左右各四条龙的“龙背”,是不长“毛”的。而当地人所说的这“龙背”之侧,便是水西历史上的“龙场九驿”的一段古驿道。
原说以六广河为界,东为水东,西为水西,但据我们了解,当时修文一带仍为水西所辖,所以也才有了王阳明与安贵荣的交往,但这却成了一段进入了《古文观止》并千古传诵的交往。黔西、修文仅一水之隔,因奢香夫人开通“龙场九驿”,又有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虽然时代相隔上百年,但后来却在《古文观止》中体现了水西文化与阳明文化的奇妙融合,亦是令人叹为观止之处。而多年后阳明洞又成了蒋介石幽禁张学良将军的地方,这真是一个五星级的“文化监狱”,不知张将军在赵四小姐的陪伴下,是否也于某个清晨或午后,翻开《古文观止》,来上一段“灵博之山,有象祠焉”了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