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区地处西宁市西北部,南界湟水河,东自市区大寺沟,西至湟中县黑嘴,北临大通县上孙家寨。现辖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38个行政村,23个社区居委会,面积137.7平方公里,人口29.9万人,33个民族,是1986年西宁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建立的新城区。城北区自古就是海藏通衢、丝绸南路的要冲,青藏铁路、宁大铁路横穿西、北两川,宁大高速公路、宁湟公路、兰西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湟水河、北川河穿城而过,水利条件优越,土地宽阔,灿烂的河湟文化彰显出北区无穷无尽的魅力。丝绸南路上闻名遐迩的明珠—北禅寺巍峨绚丽,展现出北区历史文化深厚的底蕴。区内云集多所大中专院校和农牧科研院所,人才资源得天独厚,区内有国有大中型企业53家,有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
近年来,城北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北区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扎实苦干,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十一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17.4%;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达到2.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财政支出5.2亿元,是2005年的4.4倍,年均增长33.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7%,地区三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倍,年均增长25.2%,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市委提出的“一统三基”发展战略,按照“四个发展”和“扩市提位”的要求,提出了“以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以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北川河流域开发、现代物流园区和科教研发服务基地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和山水生态宜居区”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规划和扶持发展一批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型企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区发展。围绕“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和特色、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在西川地区精心打造一批彰显特色、传承人文、富有魅力的乡村村落,形成北区都市休闲农业的新亮点。科学规划北川河流域景区开发,积极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绿山护城、秀水穿城”的城市新貌,着力塑造山清水秀的宜居城区。
旅游景点
青海清真大寺
闻名遐迩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十多万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其建筑风格也是典型的中国殿堂式建筑,它位于西宁市繁华的东关大街南侧的闹市区,每天来往人群川流不息,行人莫不为这座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恢宏的气势和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北禅寺
北禅寺
北禅寺
位于西宁湟水北的土楼山峭崖间,历史上称为土楼山寺、永兴寺、北禅寺,现又称为土楼观。始建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水经注》中说:“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
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西宁西大街。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后弘期”“三贤哲”的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从西藏辗转到青海,曾一度在位于今西宁教场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贤哲均圆寂于青海,其中肴格圆寂于西宁。后来,信教群众对该寺大加扩建。在佛殿内塑有三贤哲巨大塑像,故取名大佛寺,被看作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祖庭。它在我国藏、蒙古等少数民族群众中颇负盛名,受到信教群众的顶礼膜拜。
大佛寺
大佛寺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土官李南哥在西宁西大街重建西宁大佛寺,占地20余亩,建有三层阁楼1座,经堂1座,僧舍、茶房等20余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西宁卫奏请朝廷,敕赐额日“宁番”。1922年,第七世夏茸尕布根敦丹增诺尔布整修大佛寺。整修后的大佛寺占地约30亩,有前、后院、马房和花园。前院有山门、经堂、僧舍等建筑。后院建有大佛殿,佛殿为三层阁楼,在肴格供养地之上筑起,高约20余丈。解放后,班禅堪布会议驻西宁办事处设在院内。1978年,由政府拨款前院修葺一新。1985年,又修建了后院和经堂。经堂为十世班禅行宫,坐北朝南,歇山式建筑,高大雄伟,殿顶有铜宝瓶,殿脊两侧龙尾高高翘起。殿前一对石狮分立左右,石狮高2米,雄狮居左而踏绣球,雌狮居右而戏幼狮,口含石珠,造形极为生动。拾阶而上,大殿一进7间。东侧1间为班禅卧室,西侧1间为接待室。正中5间,地毯铺地,迎门为班禅法座,是班禅大师诵经、膜顶之处,法座上部建有阁楼式顶棚,法座两侧为佛龛。佛龛内供有40余尊镀金铜佛。经堂四壁挂满唐卡,堂内饰以伞盖、华幔,五彩缤纷,将经堂装点得富丽堂皇。
柳湾墓地
柳湾墓地
柳湾墓地
位于乐都县东17公里柳湾村一带,也称乐都柳湾墓地。总面积11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墓地之一。按照原始社会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可分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齐家文化与辛店文化等类型,其中以马家类型为主。墓内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单身葬,又有两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马家类型的各种陶器,以彩陶壶与器形较大的彩陶瓮为主。彩陶花纹主要是蛙纹与圆圈纹等几何形花纹,同时还出现了人面形与裸人形浮塑彩陶壶以及葫芦形彩陶罐等,为过去所罕见。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原始社会晚期青海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提供了大量实物研究资料。墓地附近建有柳湾文化陈列室,供游人参观考察。
儿童公园
进入儿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中心广场,广场两边并排着12生肖的石刻,这组石刻栩栩如生。广场背后是一座大型喷泉池、节日之夜,喷泉五彩缤纷,是最受儿童欢迎的地方。儿童公园内绿树参天,杨柳依依,园内建有一人工湖,湖水碧绿,像一块大宝石镶嵌公园,湖中小船荡漾,水中鱼嬉戏成群。在人工湖西侧,建有摩天轮、高空行车等各种游玩设施,在公园的绿林深处,有一座园中之园,名曰“妙趣园”。园内有音乐茶座、猜迷厅、展览室、建筑风格小巧精致,路转廊回,拱门花窗,墙上嵌着书碑,多为名人书法。各座庭院里种着果树,牡丹月季,是一座幽雅的文化园地,童心而有妙趣,可谓匠心独具。
西宁植物园
西宁植物园
西宁植物园
坐落在西宁西山湾,是一座天然公园,原来只是西山林场的一个苗圃,1980年扩建为西宁植物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以台地为主,分山上、山下两个旅游区。山上为林区,有树种1000余亩,主要树种是云杉、油松等。高大的杉树,像一座座绿塔,参天而立。茂密的松林,遮天蔽日。
孟达自然保护区
以孟达天池为中心的孟达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北,总面积9300多公顷,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数百种树木掩天蔽日,各种花草植物铺地。山顶天池,明媚恬静,飞流直下的瀑布,更添天池的秀色,有“高原西双版纳”之美称。
南佛山
南佛山,俗称南朔山, 又叫西源山,南佛山地处鲁沙镇和塔尔寺西南15公里处,南佛山海拔3265米,其山势层峦叠嶂、雄伟壮观。是积石山西段一座奇特的山林此山层峦叠峰,山势高峻,山顶平坦。道观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
道观殿宇、洞窟屋榭、亭台阁舍、援崖倚石、错落有致;断壁绝崖被绿树掩映,滴水成溪,流水潺潺,清静幽雅。佛洞岩画、青灯石窟,仙境传说给南朔山的自然景观增添了几许扑朔迷离的色彩。人们对其主要自然景观做了如下概括:“骆驼吃草牧民看,八大金刚在眼前。两眼碧泉似龙眼,青瀑流水鸣溅溅。青狮白象两边站,金猴守门道口前。鹦鹉巡视真奇观,老虎下山把水餐。青蛙朝拜照壁山,合和二仙把棋玩。古松茂密封青崖(古松在特殊时期遭到毁灭性砍伐),后梯高悬挂云天”。此外,还有绿杨洞、太乙极真洞、黑虎洞、无墨沿、黑仙洞、求寿台、舍身崖、滴水崖等富有神秘色彩的名胜古迹,在《湟中县志》中有记载,《西宁续志》中亦有赞美西源山的诗文,有“终南之尾,西源之巅”之说,是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
南佛山是青海省境内的名山和道教圣地,被称为“道藏第四太元极真洞天”,清初由塔尔寺活佛率众僧上进香,添造佛像,成为佛道合一的胜地,每年四月初八,塔尔寺都派僧人进山诵经,已成惯例。如今,信徒香客不辞辛劳,举香前来拜佛敬道,虔诚之致。山观道士晨钟暮鼓,青灯黄卷,颇也悠然自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