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有名诗人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屈复(1668-1745):清代诗人,蒲城县罕井镇人。自幼酷爱文学,八九岁就能吟诗作文章,19岁时童子试第一名,不久出游晋、豫、苏、浙各地,又历经闽、粤等处,前后在外奔波50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志操高洁,深得文人学士的器重,一些达官显宦仰慕其才或令子弟从学,他无一接受。乾隆初年,刑部右侍郎杨超曾以“当今第一流人物”举荐他应“博学鸿词”,他得知后,以老病坚辞不赴。年老时思乡归里,行至中途,死于山东郯城寓所,落叶归根的夙愿终未能实现。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诗作,以“异军”姿态出现在清初诗坛上,著有《弱水集》22卷(收诗2217首)、《楚辞新注》、《玉溪生诗意》、《唐诗成法》、《百砚铭》、《全唐诗乐府新解》、《杜诗评》、《王渔洋新注》、《江东瑞草集》等。
王鼎(1768-1842):清代著名抗英名相,道光皇帝的老师,蒲城县西街达仁巷人。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2年,当林则徐因抗战获罪而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155年。

李英(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