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训——北宋天文学家

家乡区县: 巴中市巴州区

张思训 ,今四川巴中(巴州区)石城人,北宋时期的着名天文学家,曾是司天 展览馆监学生。公元979年对浑天仪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象仪——太平浑仪,又称水运浑象。此仪用水银作动力,是世界上使用水银于机械仪表的始祖。自落下闳创造浑天仪之后,最初用人力推动其运转,后来改用水力。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运转以水,至冬中凝冻迟涩,遂为疏略,寒暑无准”。这样对于报时、定节气、造历 的准确性关系极大,进而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面对浑天仪动力出现的新课题,张思训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最终找到用水银代替水作动力。因为水银的内聚力很强,特别是具有在空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可保证浑天仪正常的运转。在浑天仪上安装计时器,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梁令瓒的发明。他们在水运浑天仪上安装擒纵器,指挥两个木人按时击鼓、敲钟,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张思训对这个机械计时钟也进行了较大改革。由擒纵器指挥的自动报时和击钟鼓的木人成倍增加,并把报时和击钟鼓分离为两个系统,即“七值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为十二神各值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宋史·天文志》称:“其制与旧仪不同,最为巧捷”。袁纲《枫窗小牍》赞:“新制成于自然,尤为精妙”。张思训,四川(现:巴中市巴州区)人。北宋天文学家。 曾是司天监学生,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张思训造出以水银(避免温度变化影响)为动力流体的水运“浑象”。《宋史·天文志》记载:“其制:起楼高丈余,机隐于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定身关、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托)、天束、天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后来宋太宗命人于皇宫内打造,一年有成,放置文明殿东鼓楼下,命名为“ 太平浑仪”。到了苏颂时(1088年)已经毁损,无人知其制法。

你是不会当树吗(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