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汕头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1925年,第二次东征军进入汕头市,当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为了纪念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功绩,在全市人民的支持下,把原来的“中央公园”正式改名为“中山公园”。
汕头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1921年汕头市成立后,划出旧月眉349亩荒芜烂泥地,初步指定为建设公园地点,因这地方的形势,很像月眉,所以叫做“月眉坞”。1923年,在市区改造规划中,因公园位置在市区的中央,故定名为“中央公园”。1925年,第二次东征军进入汕头市,当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为了纪念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功绩,在全市人民的支持下,把原来的“中央公园”正式改名为“中山公园”。汕头的李女士给我们介绍说:
“汕头中山公园于1926年奠基兴建,1928年8月28日建成开放,总面积20多公顷,其中玉鉴湖面积6公顷多,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开放时,只有一片草地和一个木架大门、一座木桥、一个自由女神喷水池、4-5座纪念碑和亭。后来采用游艺大会、募捐、摊派、发彩票的形式,时建时辍,14年才粗具公园轮廓。
中山公园位于市区韩江之畔,四周环水,中山桥、月眉桥和迎春桥三座桥梁把它与陆地连接在一起。东部的人工玉鉴湖,面积95亩,占全园面积近三分之一。造湖时,挖湖筑丘,形成五个小岛。九曲桥、碧波桥、展虹桥、红桥、槐荫桥、玉带桥、浣花桥、丁水桥等八座大小造型各异的桥梁,跨水连丘,丘环水绕,因地制宜,修路植树,湖边垂杨,繁花芳草,满目青葱,格外清新,结为整体,汇成湖山风采多姿的布局。
位于汕头的老城区的中山公园,连接江水,毗邻市区。李女士说:
“它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
被誉为中国四大人工公园之一的汕头中山公园名闻全国,外来游客对这个公园赞不绝口,称有三绝:古色牌坊、假山和九曲桥。
古色牌坊,即中山公园的正门是一座由六根红色大方柱支撑着的牌楼亭。亭高达30公尺,上边碧宇覆盖,牌楼魁梧,雄伟壮观,古色古香,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其正面镶着“中山公园”四个端正的台阁体金字,书法高雅正统,结构严谨,骨架刚健,气势磅薄,给人端庄的美感,是谭延闿的手书。谭是湖南荼陵人,清末进士,翰林院编修。后跟孙中山革命,任过部长、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等职。牌坊背面“天下为公”四字,是孙中山手书放大笔迹。书法撤笔、捺笔舒展,疏朗开阔,外貌柔润,筋骨内涵,神采奕奕,给人潇洒的感受。这前后八个大字,珠联璧合,贴黄金,有如公园“眼睛”,炯炯有神,每天迎来赤子,送走游客,中外游览者都喜在牌坊下面拍影留念,欣赏这一公园胜景。
位于公园东南面的假山据说是由张伯忍主持设计的。张是潮安人,当时任公园主任、市佛教会理事。动工后,他还经常临场指导。这座假山有三层,所用的石头全部是由海水侵蚀风化而成的奇形怪石。假山建筑巧妙,风景绮丽,苍松翠竹,林壑幽奇,饶有花木亭林之胜。漫步登山,曲径迂回,壁洞隐伏,忽而无中见有,有中又无,别有一番情趣。每逢盛夏,白发老翁,登山纳凉对弈,童幼戏逐窜洞,流连忘返,堪称世外桃源,是消暑胜地。游玩了假山,就可以看见中山公园的标志之一:九曲桥。李女士说:
“九曲桥建于1936年。有四面通风亭三座,大的主亭居中,两边又各有一小亭,然后以桥联成一体。九个直角曲成的桥体点缀在湖上,形成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特色。”
九曲桥,位于玉鉴湖的北端,建于1936年,新中国成立后,1973年曾进行一次桥身加固,是公园里所有桥梁建筑中,最富特色的一座,有点象上海豫园九曲桥的外形,但又不完全一样。它把亭、台、桥、榭融为一体,凉亭三座连结于桥上。亭分一大两小,主亭屋顶二层,硫璃碧瓦,古香古色。其特色主要是“曲”。曲能限制、约束视线。人的心里,总想看不清的东西要弄清,因而获得“步移景至”,妙不可言的效果。每当夜里,三五老友,桥亭聚会,凭栏远眺,水光倒影,赏游鱼戏逐,妙趣横生,心驰神往,拍手称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