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手工业历史悠久。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本县铸造的双林铁塔。《[万历]义乌县志》载,除“织染局机匠64户”外,还有木匠、锡匠、裁缝、铁匠、银匠等31种工匠,共378户。清嘉庆十九年(1814)统计,有匠户568户。清末民初,一些个体手工业向“前店后坊”发展,有的作坊已有10多名工人。民国18年(1929)生产的红糖、火腿、酒、绒线等产品,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奖。1938年手工业者约6760人。1947年手工业有16个自然行业。据稠城和佛堂两镇手工业工会统计,有454家店坊,另有个体会员349人。解放前的现代工业只有小电厂和几家碾米厂,解放前夕因缺燃料停业。
1949年工业企业(手工作坊)有52家,加上个体手工业者,共有工人6234人,产值56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4%。1950年10月公大碾米厂在稠城镇开办,为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1951年10月佛堂镇组织了蔑业生产合作社,为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1月,稠城镇光明电厂成为本县最早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其后,私营工业、手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工业手工业企业共有270家,其中国有企业14家,公私合营企业28家,合作社性质的社、组228个。工业总产值(含个体手工业者的产值)1438万元,其中轻工业产值占90.9%。1958年“大办钢铁”、“大办工业”,国营工业企业增至98家,手工业社、组都以公社为单位合并,转为公社工业。职工一度骤增。由于1959一1961年农业减产,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被迫停产或转产,职工一减再减,工业产值连年下降。1961年下半年起,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恢复手工业社、组。1962年根据中央关于地方工业要退够的指示精神,对企业进一步实行调整。1964年有企业163家,职工减至5075人,产值降到1415万元(含原浦江县产值),比1957年还低。后随着农业生产形势好转,工业产值回升。1966年工业产值2086万元,其中国有工业产值占79.4%。
“文化大革命”初期,部分企业“停产闹革命”。到1968年工业产值降到1561万元,其中国营工业所占比例降到69.4%,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增长也甚微。1969年起,不少铁、木、蔑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利用国有企业“停产闹革命”之机,转产为工业生产服务的产品,花色品种逐年增加,产品销路扩大到县外、省外、国外,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工业设备制造、电子、电动葫等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行业。1976年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值达215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到42.9%。在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民所有制企业增加了红旗电视机厂、矿山机械厂、建筑材料机械厂等,1976年全县23个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民、集体和乡镇工业迅速发展。1980年公社和城镇街道工业企业有124家,产值114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1.6%。1981年起,国营工业实行核定利润基数三年不变,二轻局所属工业实行“核定利润基数三年不变,超利减半上交”的制度,打破企业之间的平均主义,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2年起,企业整顿分期分批展开。1983年县经济委员会所属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部消灭了亏损户。国营工业利润962万元,比1980年增长64%;二轻局和机电公司所属集体工业企业利润505万元,比1980年增长38.7%。1984年全面贯彻工业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乡镇企业普遍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全民和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
"十一五"期间义乌市工业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93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972亿元,年均增长13.1%,基本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快集群”的制造业发展格局,小商品制造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0%以上。
2010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82.5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47.1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1.4个百分点;完成销售产值239.4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0.7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62.3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9.5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经济形势好转,工业用电需求保持较高水平,上半年工业用电量为1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8个百分点,高于全社会用电量1.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比上年同期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2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实现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16.6%,利税和利润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2.7和20.8个百分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