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周末到宁陕买特产去”。9月下旬,家在西安的老吴邀老战友老李出游。宁陕县近年来一手抓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城市、旅游强县,一手抓特色经济发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2011年接待游客166万人次,今年仅“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9.7万人次,促进了特色产品的销售。去年旅游综合收入达6.5亿元,其中特色产品销售收入占到30%以上。今秋,该县六大特色产业硕果盈枝。
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全县生产香菇、木耳袋料食用菌2500余万袋,年产商品菌500万公斤,产值达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罗家沟户均栗园收入5000多元,创全县最好水平,栗园管理成为全县的标杆。在特产商品店各种精制包装的香菇、木耳产品琳琅满目,游客竞相采购。“秦南食用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列入陕西省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计划投资360万元,建成84亩高标准农业产业化食用菌示范基地,目前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
林果产业喜获丰收。全县建板栗、核桃等林果园22万亩,挂果13.5万亩,年产商品果90万公斤。进入农贸市场干果摊位,板栗、核桃十分惹眼。该县近日获得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县称号。此前曾获全国林改百强县、全国发展林下经济先进县称号。
大鲵养殖迅猛发展。在县城西入口,我们看到了陕西省大鲵养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志牌。全县有仿生态大鲵繁育场93家,其中规模化养殖场80家,养殖户1500余户,养殖大鲵11.5万尾,农民此项增收人均1000元以上。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和《科技苑》栏目相继对该县采访报道。据介绍,龙泉大鲵养殖场是安康市大鲵养殖的龙头企业,采用新方法突破了大鲵繁育率低的技术难关,为300尾大鲵植入PIT芯片,可随时读取其品系、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数据。该县在东河流域建立大鲵养殖产业园区,园内有养殖场38家,设有专业合作社、专业科研所、专家大院,商品大鲵养殖农户682家,繁种鲵4500尾,后备种鲵1.2万尾,年繁种苗6万尾。该县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水面达1万平方米。蒿沟村民成传宝1500公斤虹鳟、金鳟鱼半月卖了一半,经营收入6万多元。
中药材种植持续发展。该县是陕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一是天麻生产再夺丰收。该县丰富镇北沟村被誉为“天麻村”,全村108户家家种天麻,屋里、门外、柴棚下,自留地和自留山上随处种有天麻。2011年全村发展天麻24万窝,天麻产量6万余斤,销售收入360万元,户均3.3万元,村民魏永红已有种天麻4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种值经验,从无性繁殖天麻的探索到有性繁殖天麻的技术推广,带动了全村科学种植天麻。去年他种值天麻600窝收入10万元。年初老魏无性繁殖天麻地存3000窝,今年他带领全村开展有性繁殖天麻10000窝。今年该县全县种殖天麻360万窝,预计产量45万公斤,产值将达5400万元。二是猪苓种植再扩大。该县经过五年项目建设,2011年获得国家级猪苓标准化示范区合格证书,猪苓种植范围扩大到11个高山乡镇53个村,形成了以江口冷水沟、旬阳坝大寺沟和高速路沿线为主的三大猪苓产业带。截止目前,全县猪苓地存数量已达168万窝,是2007年的2.5倍,年均增长14.4%,产值达2亿元。种植户收入由2007年的人均500元,提高到1400元。旬阳坝镇大寺沟村号称全国猪苓第一村,该村成立了宁陕县旬宝猪苓专业合作社,有106户猪苓种植户入社,社员在承包林地中发展猪苓3.8万平方米12万余窝,规划了27亩猪苓种源示范基地,计划投资377万元,已建成标准化大棚20座,水利、道路设施已完成。该县还是国家胶股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全县天麻、猪苓、胶股蓝、党参、枣皮、五味子等药材栽种面积达8000亩,总产量达700余吨,逐步建立起与省内外大型药材市场和制药企业为依托的产、供、销网络。
中蜂养殖再扩大。该县以甜蜜食品企业为龙头,以新场、皇冠、旬阳坝镇作为中蜂养殖基地,大力培植发展中蜂养殖产业,2012年全县8乡镇中蜂养殖达5000箱,产量达7万公斤。新场村民王朝政不仅养蜂、办厂致富,还带动100多农户发展中蜂养殖,去年新场镇养蜂由前年的480箱增加到了1800箱。秦南牌天华山野蜂蜜是宁陕县甜蜜食品厂注册产品,年产量达4万公斤。在省内外有80余家销售点,2011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大豆制品加工走上规范化。该县工业园区招商引进豆制品加工企业3家,年产豆腐干等产品30万箱。
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产品的迅猛发展。在宁陕各大特产商店,宁陕香菇、木耳、蜂蜜、五味子酒和“乡巴佬”、“山里人”、“绿宝”等豆制系列产品成为抢手的旅游产品和珍贵礼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