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五陵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桥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61米,这里是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宋代沈遘在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称:“伏以荆山之鼎既成,空瞻桥冢;帝所之游不返,孰问钧天?”
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陵园占地面积达8.5平方公里.因建于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陵区群山有“三山九峰一平台”的宏大气势,神道两侧石刻精美,气势磅礴,有“石刻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的遗存代表,是陕西旅游东线“山—水—城—陵”的重要环节和热点。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

署,祠官朝见星”。诗中对渭南桥陵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园地面建成筑虽忆荡然不存,然现遗迹,特别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墙壁的社托,气势颇为宏伟。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桥陵地下宫殿之奥秘公之于众的时候指日可待。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时间不长,无甚建树,因能洞察形势,选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及时禅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之治的基础,所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桥陵,并因此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隶京兆府。
桥陵因建于开元盛世,所以各种设施规模也就较大。就陵园来说它包括整个凤凰山,四面

由高大城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2836米,北墙东至2433米处为沟壑所断,距西北角楼约450米,东墙全长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势向西折进427米,再南至东门,直通东南角遗址。整个平面呈一规矩的刀把形。占地总面积为85万平方米。朱色墙身宽1.3米,基宽3米,四周城墙夯土若隐若现。其基室就凿造于墙中的山腹中,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即前朱雀、后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东西门又名东华门、西华门),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建有角阙,陵墙周长约13公里。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
桥陵是睿宗李旦墓,建于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桥陵的陪葬墓均在陵区的东南方向:
肃明刘后和昭成窦后二人于长寿二年(693)被武则天密杀,招魂葬于洛阳

。睿宗死后,又招魂礻付葬桥陵。
贤妃王芳媚天宝四年(745)卒,陪葬桥陵。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土的墓志及石椁上的线刻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申王李为睿宗次子。卒于开元十二年(724),册赠惠庄太子,陪葬桥陵(今三合乡邢家村耕作区)。
岐王李范睿宗四子。卒于开元十四年(726),册赠惠文太子,陪葬桥陵(今桥陵镇梁家巷耕作区)。
薛王李业睿宗五子,卒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册赠惠宣太子,陪葬桥陵(三合乡王尧学校东北)。
代国公主李华睿宗四女,肃明刘后所生,卒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墓在三合乡双庙村西南,墓碑完好。
凉国公主李苑字华庄,睿宗六女,卒于开元十二年(724)。墓在三合乡井家村北,墓碑残断。
息阝国公主睿宗七女,卒于开元十三年(725)。墓在三合乡东贾村东。碑石尚完好,字迹清晰。
金仙公主睿宗八女,18岁出家为道姑,开元二十年(732)卒于洛阳,年44岁,后迁葬桥陵(今安王武家村东)。1974年,因墓塌陷,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清理。墓碑尚存。
李思训系唐宗室著名画家,尤擅长山水画,官至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卒于开元四年(716),与夫人窦氏陪葬桥陵。墓在三合乡后泉刘家村东北。“文革”中墓室被挖,出土有金银器,封土在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平掉。墓碑尚存,明代知县李烨然曾修碑楼保护,后毁,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县人委拨款重修。
桥陵于195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部门曾进行过几次全面勘察。1988年2月,国务院公布桥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山气势雄伟,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海拔高程为736.7米,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陵寝西侧为高程780 米、769.2米、

736.7米、690.5米及637.1米的东山诸峰,北侧为高程806米的主峰及环列诸峰,山形凝重,山势巍峨,蔚为壮观。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的开元盛世,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
桥陵地表上现保存的石刻共约50尊,其中的38尊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神道两旁。宽阔的神道两侧,有石人十对,个个头戴鹊冠,足登高头履,双手拄剑,全部直阁将军装束,体现出盛唐的风格。另有五对石马,其中左边第三只石马更有玄妙,用小石头轻轻敲击马头或马尾,都可以贴在马脸上听到金属撞击的当当声,清脆悦耳,明明是石雕,却仿佛还保留了金戈铁马的记忆,令人称奇,这些石马,大部分没有嘴,传说是百马成精,偷吃米面,被当地老百姓把嘴打掉了。桥陵神道旁,还有一对石鸵鸟,中国本不出产鸵鸟,汉代才从波斯传入。中亚各国曾多次赠送鸵鸟给我国,因为物以稀为贵,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朱雀或鸾鸟。桥陵的石鸵鸟是高肉浮雕,刻于高宽各两米的石屏上,雕刻洗练,栩栩如生,用手去摸鸵鸟的颈下,竟然有阴湿滑冷的感觉,细细看去,颈部的石雕竟是淡黄色的,雕刻有微小的鳞片,如同真鸵鸟一般,据说在下午的阳光直射时,鸵鸟的眼睛仿似闪动发亮。桥陵的獬豸石刻重达10吨左右,是用一整块青石雕成,这种大型圆雕,在十八座唐陵中也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桥陵石狮。桥陵的陵园地形,仿照当时的京师长安,东、西、南、北四门,各有一对高为2.8米的巨型石狮把守。南门石狮胸肌突起,前肢直撑,雌雄分明、雌狮张口怒吼,雄狮抿嘴露齿。通过结构变化,体魄显得格外有力。加之巨头卷毛,隆鼻突目,充分刻化出兽国之王威严无比的形象。如果说南门石狮给人以凶猛震慑的力量。那么,其他三门的石狮给人的印象又是那么的洒脱、活泼。显示出一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奇妙结合。
桥陵石雕体积之巨大,雕刻之精美,内涵之丰富,结构之严谨,早已为中外专家学者赞赏。1982年,国家文物总局顾问单士元教授在视察桥陵后赞誉 “桥陵石刻甲天下”。

 

D.M(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