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方风味流派纷呈,是饮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博山菜肴鲜咸醇厚,自成一格,在山东颇有名气,民间广泛流传着“待要吃好饭,围着博山转”的谚语。
博山历史久远,但发展成为鲁中重镇却是在八百多年之前,批建县制则更晚(清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二三百年以来,博山名馆的掌门厨师均有师承,其渊源甚至可上溯至北京御膳坊和天津西点铺。苏、栾、王、刘、吕、李、冯、高等名厨世家代有嫡传之人,他们的专业遗绪有的甚至可传接四至五代,这些世家在红案白案、刀口汤头方面各有绝活,各擅其长,被后辈视为宗法。自清代晚期以来,苏家馆、双盛居、春和园、永盛馆、公和馆、同心居、荆山村、一品居等知名菜馆先后接茬,他们之所以名闻遐迩,除了其他因素之外都是因有名厨掌门,各具看家本领,适调众口,独擅专长。这些掌门厨师大多都开门收徒,自树门户。长期以来,这一专业群体又与业余厨师水乳交融,激发交流,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博山菜肴小吃风味内涵的丰隆博深。
博山菜肴不论名馆套餐还是民间小吃,吃的就是博山味道,品的就是博山风情,加之当地民居特点和风俗习惯,牵动人心的就是体品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山东博山菜”这一品牌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若说博山的名馆套餐,当以聚乐村为龙头。聚乐村创建于1919年,其年夏季,清朝末科进士邑人张新曾(字焕宸,以字行)先生应邀在怡园清音阁的茶叙中提出由业厨世家栾氏等人“成合”饭馆的创意,并以“聚乐村”命名。嗣后由栾玉琢、王广镛、王光福等前辈先生议定以股份制形式组创这个饭庄。原清廷黄河道台石金声家持大股,栾氏持股任领东经理,在北京学过厨艺的名厨王广镛任业务经理,名厨王光福任副经理(时称赞襄),张先生也以小股入伙。张先生仿刘石庵书体榜书“聚乐村”牌匾,为此还吃了一桌翅席。饭庄地点在叠道街轿杆胡同与陈家胡同的的拐角处,后来迁于西冶街中段新址。
聚乐村饭庄进一步带动形成了博山“四四席”的套餐制。所谓“四四”,即四拼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计十六道菜,供八人食用,人均二品。除四拼盘外,其余者兼有炒、炸、溜、氽、蒸、琉璃、炝、烩等形式组合。至于菜肴的品位高低和饭菜的增减数额则根据菜金多寡和就餐者的食量而定。席间东人为表热情有时则添菜补簋,那属不在行制之内的增益变更。博山“四四席”菜肴搭配合理,不仅足饱饕餮,也有益健康,依数理而言也极有渊源。试想席踞八仙桌,坐漆木圈椅,两两相对,宾主得序,显示个四面八方的开头,合出个四红四喜的吉数,所以深受欢迎,沿袭至今。
博山菜得力于汤头,诸般菜肴的清香味醇均是使用高汤的缘故,更有甚者高汤之外又垫补精肉沤底,其味更为浓郁。所以汤之不存,博山菜便失去本色风韵。聚乐村名厨王德汉先生是制汤高手,故有“王德汉汤头”之说。澄汤制作方法当源于京师御膳坊。常见者多以鲜嫩鸡腿鸡脯剁为糜末,佐以葱姜花椒之什,开锅除沫撇油,慢火轻煨,澄汤去渣,沥纯而得。汤分数种,名称品位不一,其炮制方法也极为精细。聚乐村饭庄在兴旺之时尤其以汤订餐,保证信誉。开门营业必备高汤,不论何时,高汤告罄即关门打烊,婉谢食客,决不以水充汤敷衍欺诈。用汤的规矩影响深广,吃菜先晶汤,美食家们往往口啜半匙便定优劣。至今博山人居家烹饪也十分讲究汤头好坏。然而博山菜系少见湖海鲜味,这是因为距湖海较远,运输不便且无保鲜方法之故,但却精于参肚干货的发制与烹调,极其讲究。 历久以来,博山日用陶瓷生产的款式品种也与“四四席”套餐形式相配合,多是八寸平盘,八寸汤盘,十寸平盘十寸汤盘,另外瓷鼓汤碗、汤匙醋盏一应俱全。
博山饮食特点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又更多地反映在风味小吃方面。名馆大餐非豪富宴客和喜庆大典之外,不为平民百姓日之常享,一日三餐却是任何人都离不开的。花钱不多而餐食方便,适令小啜却能吃出滋味,吃出乡情,这些贴近平民生活之需的餐饮服务才是多数博山人的日常需求。例如郝家的肉烧饼和糖火烧,十字路的干炸绿豆丸和逯家的椒盐瓤子火烧,穆家的油粉二油饼,东关钱家的干粉豆腐菜火烧,西冶街老钱家的八宝粥,县煎街的水煎火烧,城壕万香斋孙家的烧肉,福门里石家卤酱杂拌,刘家的清酱猪头肉,三元赵家牛肉蒸包,簸箕掌的熟驴肉,丰茂斋的腌咸菜,西冶街张家的煎包,箔市街李家和河滩石家饭铺的水饺,县前街杨大娘的素油饼,下河滩李家的菜煎饼,西关老蒋家的粞藕,王家大姑的地瓜米粥等等,都远近传闻。
进入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博山的餐饮业开始更加发展。近几年,随着博山经济的稳健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以及消费方式的显著变化,形成了餐饮业广阔的市场。尤其是旅游业的勃然兴起,大大地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和提高。博山菜当道,大众菜红火,民间菜盛行,外帮菜加盟,形成了高挡、中档和大众餐饮三大格局,中餐、快餐、旅游餐、西餐四位一体。截止2001年底,博山全区登记注册的餐饮企业460余家,从业人员13000余人。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层次之高,人数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博山豆腐箱:豆腐箱以其特有的风味,走遍博山的千家万户后,竞登上了人民大会堂国宴之列,引起了中外客人的极大兴趣。然而,它的形成却鲜为人知。 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博山大街南头有一张姓,名登科,乳名张九,在京城一家叫“振泰绸缎庄”的大字号里当大师傅。此人聪明能干,技术高超,在京都号称 博山厨师第一人 。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五十多岁的张登科因病回到家乡养病。不到一年功夫,他的病就好了。博山部分商贾。知道张登科是位烹调高手,便与他在当时窑业十分发达的山头合开了一家饭馆,取名为 庆和聚 。一天,张登科在京时的掌柜到周村去办货,顺路到博山看望他。客人到庆和聚时已是晚上,馆子里准备的菜肴全部销光,没有象样的菜招待客人。张登科灵机一动,用博山优质豆腐为主料,做一道“箱式”素菜,主要配料是用炒过的蝇头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装入箱内,整个外观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黄色,勾芡后,更有金箱之感。席间,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客人,吃到这道别具风味的素菜时,赞不绝口。 客人问及张登科菜的名堂时,他只好说出实情,客人见菜的形状,又品过味道,脱口而出: 真象个金箱,就叫它金箱吧 。在座的一位客人,很是文雅,接过话茬说: 按吃法,叫金箱还不如叫开箱取宝更合情理 。于是,“金箱”这道菜渐渐在山头部分窑主的酒席上出现。这道菜出现时,是一个大箱形,吃时很不方便。张登科就将其改为若干个“小箱”凑成一个“大箱”。因为此菜是道素菜,山头人就按当地的命名习惯,管它叫豆腐箱。喜欢点讲究的人,还是称它为“开箱取宝”或“金箱”。
博山烤肉:烤肉是淄博地区传统名吃。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曾载有“炙炖法”,即先将小猪“揩、洗、刮、削,令极净。小开腹,去五脏,又净洗”。然后“缓火遥炙”,烤至“色同琥珀,又类真金”,这样吃时“入则消,壮若凌雪”,味美异常。
近代博山烤肉在“炙炖法”基础上经过研制,已独特风格。约在1905年前,博山“远兴斋”烤肉店店主钱振远,在一次肘子过油时,偶尔发现肘皮爆花后,肉味更加鲜美。随后改大烤为小烤,改一般木材为果木劈柴烤制。这样烤出的肉,皮酥柔嫩,气味幽香,食而不腻,非常受人们欢迎,博山烤肉由此誉满山城。后来,博山陆续出现宗、段、周等几家开办的“顺祥斋”、“远馨斋”、“振兴斋”、“胜华斋”等10多家烤肉铺,烤肉行当自此兴盛起来。
食用以切片冷食及炖汤居多。
博山酥锅:是一种传统的时令、节令菜肴,盛行于冬季和春节期间,传说是清朝初年颜神镇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创始,故菜名“苏锅”。又因此采用醋料较多,以肉鱼骨刺酥烂为主要特征,“苏”“酥”谐音,遂改名为“酥锅菜”。由于酥锅菜用料广泛,食用方面,香酥可口,再加易学好做,以至广为流传。
酥锅的原料主要有白菜、藕、海带、冻豆腐、鸡、鸭、肉、鱼、排骨、猪蹄等,须依次分层摆放,调料有醋(使原料酥烂)、糖(中和诸料之味)、黄酒(除腥臊)以及香油、酱油、盐、葱、姜、花椒等。制作时先用急火烧开,然后用文火烧至肉鱼骨刺酥烂为止。离火凉透后,随吃随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