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池以石砌岸,长3.4米,宽2米。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孝感水在县北门……耆老传云,昔有孝子事母,取水远。感此,泉涌出,故名‘孝水’。天宝六年敕改为‘孝感水’。”又据《山东通志》载:元代一名叫刘琮的孝子,其父久病卧床,他精心服侍,用尽家产。家距水源甚远,必须每天到远处取水,因而感动神灵。一日,刘琮刨地,得金一窖,取尽后,忽涌一泉。刘琮用掘得的金子买药并汲此泉之水煎熬,父亲病愈,活到百岁,所以人们给这泉取名为“孝感泉”。后来,刘父寿终,刘琮削发为僧,并把宅舍捐给寺院,这寺改称孝感寺,后又改为太平寺。
古时孝感泉处,翠竹 孝感泉
郑义门十五世同居创始之祖郑绮,字宗文,赐号冲素处士。
郑绮因家贫辍学务农,勤耕苦读,每日出耕垄上,挂书于牛角,稍有释锄,即取书诵读,夜则澄坐而读,或至通宵,自学成才,通《春秋》、《谷梁》学,撰《春秋谷梁合经论》三万余字,多发其精义。
郑绮事亲纯孝格天,其父照,蒙诬致死罪,郑绮号泣奔视,狱吏不许见,便以额扣击狱门,血淋满面,并历陈父子大义,上书乞代父刑,郡守钱端礼察明其事,冤案终白,得以释放。母张氏因患风挛疾,手足不能伸,郑绮日候床边,侍奉饮食汤药,每便溲时,必抱持临厕若婴,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不稍懈怠。因母亲久病烦渴,嗜饮溪泉,时值大旱,水脉皆绝,郑绮凿溪数仞,不得滴水,乃仰天恸哭,越三昼夜,水忽涌出,顷刻溢丈余,清冽甘如醴,且有荷花香气,旬余始变。人们以为郑绮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所致,故名孝感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