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婚嫁
旧时,婚姻多经媒人介绍,由父母作主,称为包办婚姻,婚嫁的程序有定亲换贴、看日子下聘礼、迎娶完婚、认亲、叫闺女等步骤,又有大娶小娶之别。新时代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不能由父母包办,当然有的仍需介绍人牵线。时代虽不同了,但嫁娶步骤仍变动不大,只是新式婚姻必需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才算合法。另外,彩礼随时代变化不断更新,迎娶的形式由骡马、花轿为主变为汽车,婚宴也大多改在饭店举行。
春节
系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旧时腊八过后,人们便开始赶集上市,置办年货。二十以后,更是杀猪宰羊,磨面打酒,处处忙活,有歌谣曰“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蒸糕节,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杀鸡又打酒”。三十除夕日,也叫小年,家家扫院落,贴对联,请祖宗,供神像,包饺子。晚上灯烛明亮,全家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守岁话家常,其乐融融。大年初一,人们争相早起,穿戴一新,燃鞭放炮,祭祖吃饺子。然后,兄弟相伴,妯娌同行,到本族长辈及邻里乡亲家拜年。初二丈夫携妻儿到岳父家拜年,新女婿要提着馒头到女方亲族家拜年过节。初五俗称“破五”,在垃圾或煤灰上放炮,然后将其送至村外,破五过后表示年节已过,一般便可动土干活了。自1984年后,中央电视台每年除夕举办春节晚会,成了人们过年守岁的必看项目。另外,政府每年在春节组织茶话会、联欢会、团拜会等集体拜年。
家谱
亦称族谱,宗谱、家乘等,系记载某姓世系沿袭及主要人物生平等与该家族有关事项的谱籍。本市民间修谱历史悠久,旧时多数人家均有或简或繁的家谱,但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初被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陆续又有重修家谱者,到本世纪初,修谱者日众。新谱摒弃了旧谱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程式和内容,增加了男女平等,新风新俗以及彩照等内容,形式上更加多样,即有帐册式,也有书籍式,还有档案式、卷轴式等。个别制成了光盘上了电脑。
饮食
旧时,沙河百姓吃小米粥较多,小麦为上品,蔬菜或为自种的瓜豆,或为自腌的咸菜,或为野菜泡的酸菜。副食品为自家养的鸡生的蛋,偶有吃猪羊肉者。五十年代后,玉米面及红薯面增多。七十年代后,小麦面日多。到八十年代后,以小麦面做的食品馒头、面条以及大米为主食。配以玉米面、杂面食品。蔬菜除部分农户自种外,人们均购买外地来的温室栽培的蔬菜,品种繁多,一年四季鲜菜不断。副食品也非常丰富,牛奶、鸡、鱼虾、海鲜、猪牛羊肉、各类糕点,几及全国各地产的时鲜瓜果应有尽有。而野菜等农家传统饭菜倒成了名贵稀缺食品。
住房
旧时,沙河山区农家多无院落,房屋依山而建,块石砌墙,石板盖顶。丘陵以四合院为多,各户房舍常相连,平原房屋院墙多为土坯墙、土打墙,墙内有立柱支梁。七十年代后,盖房者日渐增多,新房多改用红砖砌墙,屋顶仍用木料。八十年代后,传统的土坯、木料等已无人使用,人们都改用砖石钢筋水泥为原料,建房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的火柴盒
九龙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