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刘芝迎。我为大家讲周至大秦寺塔。
周至县楼观镇塔峪村南200米的山麓耸立着一座八角形七层楼阁式古塔,因坐落于大秦寺内,称之为“大秦寺塔”。但此塔还有一诨名“镇仙塔”,皆因大秦寺位于道家祖庭——楼观台附近,西2里有延生观、东2里又有宗圣观,处于道观包围之中,道强释弱,可能是僧人气不过就起了这等诨名,想就此镇住道家的神仙。
古塔通高37.8米,第一层外墙为1999年维修,其余各层外墙依旧保持原貌。第一层边长4.3米、宽10.7米、壁厚约4米,北面辟有高2.25米劵门,东、西、南3面做有假劵门,内有八角形小室。2—6层,在东西、南北方向,依层交错对开劵门,7层则4面皆开劵门。各层出檐较短,檐下砖砌斗拱,塔身砖角隐出角柱。八面叠涩收顶,由覆钵、相轮及宝珠构成塔刹。
第一层顶部已封闭,封闭的具体时间和原因不明。1933年4月,向达先生游访此地时就已封闭,向先生在其《盩厔大秦寺略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塔最下一级中供佛像,俱系近塑。以前大约可以从最下一级依扶梯盘旋而上,不知何时将通路堵塞。塔北面有大银杏树二株,土人上下此塔,即从树上横架一梯于塔檐,由梯上飞渡。余亦依此法上塔一览”。只是等我去时,银杏树已无踪,也无法效仿先生登塔了。
从二层劵门可隐隐看到登塔木梯。北京大学李崇峰2001年10月对大秦寺塔进行考察,并做有《陕西周至大秦寺塔记》一文,文中对塔内有描述。2—6层皆有八角形小室,其中第二层西壁和第三层南壁残存塑像下半身,四层北门道右壁一砖侧残存非汉字题刻,七层南门道和西门道有阴刻藏文六字真言。关于二、三层塑像,向先生也有描述:“第二级第三级西壁(此处应误)俱塑有观自在像作斜倚势,彩饰全然剥落,只余泥胎,然其姿态之幽静身段之柔美,令人见而起肃敬之感。疑为古塑,即非李唐,亦当为宋元高手之作,近代工匠不能企及也。惜塔中地势逼仄,光线不佳,不能照像,至以为憾。”
塔外壁那些砖孔,同高陵昭惠寺塔的极为相似,李崇峰解释为在塔外安置佛像所需,日月流逝,佛像已毁,独留这些砖孔。
此塔的建筑年代不详,但根据建筑风格,大部分学者认为建于宋初。但大秦寺文馆所在堪察时,挖出手印砖一块,与仙游寺法王塔砖相同。从而认定:两寺近在尺咫,手印砖决为同窖所烧,同匠所作,可见此塔的建筑年代应与仙游寺法王塔相同。以一砖定年代,多少有些儿戏了。
塔东即为大秦寺文管所,并辟有中国唐代基督教(景教)文化展室,只是此展室无人值守,我也没能看到此室中所展之物。
展室北立有一通高大石碑,走近方知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自然是仿制品了。关于此碑的出土地点有长安说和周至说,周至县人民所持态度自然是此碑出土于周至大秦寺,但早在1932年洪业先生已撰文《驳景教碑出土于盩厔说》,从十数个方面全面论证,引经据典,可信性极强,如有兴趣者可找来一览,我就不再赘述。
塔北立有“拯救大秦宝塔纪略”碑。有意思的是,碑中所刻景教中是“景”字都被人用錾子錾去,也说明此碑即是一场没有硝烟战斗的主战场。战斗的起因源于一项申遗工程,周至县将“大秦寺”、“大秦寺塔”和“景教碑出土地”打包整合,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驻锡于此的僧众可不愿意了,称其历代都为佛教寺院,和西方的景教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故此战斗爆发了。
前面已说“大秦寺塔”建于宋,唐时景教在武宗灭佛之后就销声匿迹了,看来这大秦寺塔应该和景教没有什么瓜葛。这是否也可说明,文管所为何要依据一砖而定此塔为唐了吧。“景教碑”出土于此的可能性也远远小于出土于长安。至于这“大秦寺”,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悟殊在检视大秦寺的一切文献资料之后,著有《盩厔大秦寺为唐代景寺质疑》一文,认为之所以该寺被定性为唐代景教寺院的唯一根据就是其名为“大秦”。而“大秦”之名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九月诏:“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综上看来,周至县申遗的“三挂马车”全军覆没了,就此申遗有些勉强了。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liuzhiying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72624433.html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5296374543/home?leftnav=1&wvr=5
我的新浪博客:http://i.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com=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